“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原文及译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8 18:13:32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原文及译文赏析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不下,显讨斩之,因徇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军。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进克兖、沂、青、济,取东昌、棣州,乐安。还收河南,捣关、陕。渡河,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追败脱因贴木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西。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扎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予世券,食禄一千五百石。

复从大将军征漠北。数奉命**河南,屯田北平,练军山西,从魏国公巡北边,从宋国公出金山。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以死不问,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随方御之方:形势

B.吴平,进行省右丞 进:进攻

C.进征山西,次保定 次:驻扎

D.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坐:连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死不问,爵除 木欣欣以向荣

B.因徇下来附诸郡县不如因善遇之

C.与友德将铁骑三千彼与彼年相若也

D.败扩廓于宁夏 何为其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薛显在赵均用死后投奔明太祖,他和常遇春的在和张士诚的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都大获全胜,直接导致五太子等人后来的投降。

B.太祖曾在群臣面前盛赞薛显作战勇猛和做事有谋略,行军打仗可以独当一面,这些方面特点在南昌之战和湖州之战中有所表现。

C.薛显在和元朝的军队作战过程中一向少有败绩。虽然在收复庆阳的过程中险遭不测,但最终还是和徐达等合力平定了陕西全境。

D.明初,朝廷奖赏有功之臣,虽封薛显为永城侯,却因罪让他谪居海南。后虽回到朝中赐官加爵,但死后若干年还是被免除爵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3分)

(2)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4分)

(3)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3分)

参***:

4.B(进升官职)

5.B(A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都是介词,趁着,趁此;C介词,和,跟/连词,和,跟;D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6.A(常遇春在和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小却”)

7.(1)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今日之战,将军功”判断句式1分,“弗如”1分,句意通畅1分)

(2)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免于一死。(“伪”“以”“道”各1分,句意通畅1分)

(3)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以”“相掩”各1分,句意通畅1分)

文言文参考翻译:

薛显,萧县人。赵均用占据徐州,让薛显担任元帅,守卫泅州。赵均用*,率领泗州军门来投降(朱元璋).太祖授予亲军指挥职位,跟随自己征战。南昌平定之后,命令薛显跟随大都督殊文正守卫南昌。陈友谅侵犯南昌,薛显守卫章江、新城两座城门。陈友谅军队的攻势很急。薛显依据形势防御敌军,间或派出精锐士卒出战,斩杀了敌军的平章刘进昭,擒住副枢赵祥。固守南昌三个月,南昌城才解围。武昌平定之后,邓仲谦占据新**没有攻克,薛显讨伐他,乘机攻占了一些没有归附的属县。凭借战功提拔为江西行省参政。(他又)跟随徐达等收复淮东,接着攻打张士诚。又和常遇春攻打湖州,(在这一阶段)他派遣别将率领流动军队攻占了德清,占领了升山水寨。张士诚派遣他的养子“五太子”集结重兵来救援,常遇春与他交战,稍有退却。薛显率领水军奋勇攻击,烧毁了敌军的船只。敌军大败,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率领旧部投降,得到降兵六万人。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五太子等投降之后,吴地的人震惊恐惧,湖州于是被攻下。(紧接着)他们进攻围住平江,他和诸位将领分城门进军攻打。吴地平定,进升省右丞职位。

朝廷命令薛显跟从大将军徐达攻打中原地区。将要出行之时,太祖告谕诸位将领,说“薛显、傅友德的勇敢和谋略在军中名列前茅,可以独当一面。“进攻攻占了充、沂、青、济,攻取了东吕、棣州,乐安。回军的时候收复河南,(紧接着)攻打陕西关中地区。他渡过黄河,攻占与了卫辉、彰德、广平、临清。他率领骑兵、步兵和水军攻取了德州、长芦。在河西务打败元兵,又在通州打败元兵,接着攻占了元大都。然后派兵逻古北诸隘口,攻占了大同,俘获乔右丞等二十四人。进军征战山西,驻扎在保定,攻占七垛寨,打败并追击元主脱因贴木儿。薛显利傅友德率领二千铁骑,攻占平定了定西。薛显的别将攻占了马鞍山西番寨。获得了许多的家畜和物产,赶跑了元朝的豫王,在宁夏打败了扩廓。薛显又和徐达会师攻I占了平凉。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了。张良臣占据城池叛乱,徐达进攻围困他。扩廓派逍韩扎儿攻打原州,以阻挠明朝的军队。薛显在灵州驻兵,阻止韩扎儿的军队。张良臣的军队援兵断绝,就失败了。追击贺宗哲到六盘山,把扩廓赶到塞外,山西就全部平定了。

洪武三年冬天,朝廷大封有功之臣。因为薛显擅*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干户吴富,皇上当面数清他的罪行。封他为永城侯,没有赐予免罪免死铁券,谪居到海南。将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来赡养薛显所杀的吴富和马军的家人;一份给薛显的母亲和妻子,没有给予他免罪免死的铁券,贬官到海南。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薛显在海南居住数年,皇上怀念他,召他回来。也给了他免罪免死铁券,享受一千五百石的俸禄。

其后,薛显又随大将徐达征战漠北。多次奉命**河南,在北平屯田,在山西练兵,跟从魏国公**北方。洪武二十年冬天,皇上召还,行至山海卫时,(突患疾病)去世。赠永国公,谥桓襄。当时,薛显没有儿子,弟弟薛纲年幼。洪武二十三年,追究连坐薛显是胡惟庸*羽,因为薛显已经死,不问其罪,免除爵位。

拓展阅读

1、再思·凭阑·春愁 注释

前日春从愁里得,今日春从愁里归。避愁愁不离,问春春不知。

【鉴】 笼统地说,春天是美好的。但如果自己心情黯淡,或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那么春的美便恰恰只能引发的愁思,使 “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

大到像杜甫那样 “感时花溅泪”,忧国忧民而伤春,小到如离魂的倩女因“日长愁更长,红稀信也稀” 为情而愁,或如一般红颜怨女“愁老花怕春归”为韶华难留青春难再而愁,或如芸芸众生为生计为某一个具体的困难在春天对景而愁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愁,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即像这首曲中写的那样,愁如一根从“前日” 抽出的丝,穿过“今日”,一直拉到愁者迷惘的 “问” 中,还要颤悠悠地牵下去。

这愁似乎是抽之不尽,源源不绝的。抒情主公因何而愁?题目标明 “春愁”,因春而愁。但他却说“春从愁里得”,好像春未到愁已生,而春归何处?春从愁里归,春归愁却还在。春来了,春又去了,唯有愁,莫名而来,来了就挥之不去,避之不,令犯愁的迷惘已极,竟天真到去问春: 这是为什么?

其实有这种困惑的也不止他一个。宋朝黄庭坚也曾 “问春”: “春归何去?寂寞无行路。若有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虽也怅然发问,但问后于词末又自寻得一种答案,总算有了解脱。而这里却在“春不知” 上戛然而止,让堵得心慌,而禁不住跟着叨叨: 愁究竟从何而来? 不是天外飞来,而是从心里潜滋暗长出来的,不正是美好的春景撩拨出一片早已深藏于心的愁情吗?

2、夜飞鹊·河桥送、翻注释

宋代:周邦彦

河桥送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红满地一作:经前地斜迳一作:斜径)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那花骢马仿佛会解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送别情,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声。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凉也作“良”。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树杪参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班草:布草而坐。欷歔:叹息声。酹酒:以酒洒地面祭。

这首词调,创自清真。写离别情景,故能随意驰骋,而又与音调协合,具声乐美。

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词中运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的悲凄与深情。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时间是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故曰“良”;联系后,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诗。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会沾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心的凄恻和留恋。“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更是不堪。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出发的时刻。

“参旗”,星名,它初秋黎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写到出发。大约从旅舍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从下“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这段短途送行,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意,纵使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几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平”即平叙当前。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直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泽可求;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齐。”送别是晚上和天晓时候;重游则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感慨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说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3、营

高适〔唐代〕

少年厌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一作:皮)

虏酒千钟不醉,胡儿十岁能骑马。

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狐裘(qiú):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城下(xià):郊野。虏(lǔ)酒:指营当地出产的酒。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胡儿:指居住在营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唐代东北边塞营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兴奋,十分欣。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得可贵。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集二十卷。

点击查看更多“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2612.html

热门阅读

  1. 2016年经典冬天祝福语
  2. 师恩难忘主题班会教案
  3.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教学设计范文
  4.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5. 关于感恩作文3000字
  6. 弥子瑕失宠寓言故事
  7. 201年经典白色情人节祝福语短信大全
  8. 关于公司单位介绍信范文
  9. 春季开学专项督导工作自查报告
  10. 没有发出去的生日祝福信
  11. 《伞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2.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范文
  13. 关于三八妇女节的微信祝福语集锦
  14. 情人节贺卡祝福语精选
  15. 《蝴蝶飞啊飞》说课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