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8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今天我拉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图

①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如何求问题?

②小组讨论:这两组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③出示3*5=( )*( ),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2)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等式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①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②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③讨论: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算式有什么相同及不同点。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4)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12×17

(1)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3)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

①指名说说,并做出相应板书。

②请同学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③同学们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④引导同学们仔细归纳,你发现了什么?

(4)如果用字母来ABC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3、完成试一试。

(四)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1、分配

版《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1.使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分配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配

2.使生在发现规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3.使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习活动,获得发现数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创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

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比赛怎么样?

A组B组

(1)135×6+65×6(1)(135+65)×6

(2)9×37+9×13(2)9×(37+13)

在A组同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

A组B组

(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

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讨论流)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谈话:同们,我们校有5个同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评析:玩是生的天性。心理研究表明:促进人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让生玩出效果来?师提供了一个“竞赛”的机会,让生在“竞赛”中发现竞赛的不公平,近而寻找不公平的原因,激发了习的兴趣。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组式之间的系。】

二、创活动情境,在作中探究

1.,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于老师可怎样搭配服装?

(1)生的选择方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生独立列式。(师**,安排不同方解答的`生板演,并了解全班生采用的什么方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流自己的解题方,再分别说说两个式的意义。(课件显示)

谈话:两个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果也等,那你会把这两个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师**。

师板书:(65+45)×5=65×5+45×5],让生读一读。

(2)生的选择方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解答吗?

根据生回答,列出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式有什么系?可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师板书:(32+45)×5=32×5+45×5]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式中,哪些可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每组中两个式的得数,也可仔细观察。

在得数同的两个式中间的□里画“=”

(1)(28+16)×7□28×7+16×7

(2)15×39+45×39□(15+45)×39

(3)74×(20+1)□74×20+74

(4)40×50+50×90□40×(50+90)

(5)(125×50)×8□125×8+50×8

分组汇报、流。引导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使他们变得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

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生认真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等)

生举例并组织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同的特点)

3.反思习,揭示规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等,这是不是巧?还是有什么规存在?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表示出来吗?请同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怎样表示?[板书:(a+b)×c=a×c+b×c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同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叫做分配。(板书:分配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可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再把两个积加,果不变,这叫做分配。)

对于分配,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洁、明了,这就是数的美!

【评析:深层次的探究,师不急于点明规,维持生的好奇心,通过生讨论,使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总,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分配的等式,既为概括分配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分配的认识,让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知识进入今天的“数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分配正着用,也可反着用。[补充板书:a×c+b×c=(a+b)×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两种方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

谈话:每组两道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比较便

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得快吗?

分配使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

(3+2)×(34+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吗?为什么?

②要用分配,要有什么条件?

5.巧猜字谜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人×(1+2+3)=

6.大胆猜想

如果把分配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分配,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生小组流猜想。

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于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

师组织、引导生总得出:

(a-b)×c=a×c-b×c

: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

【评析:例题的第三次变式,为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让本课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分配”的意义。练习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生知识的内化。】

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

2、分配

一、材分析:

分配是北师大版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第56、57页内容。分配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等层次进行的。本节课不仅使会什么是分配,更要让生经历探索规的过程。同时,分配生下节课进行便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

1、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分配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配的意义;

2、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分配的严谨与洁;

3、在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的好奇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习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分配的过程,建立分配模型。

四、流程:

(一)创情境,感知规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们,“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怎么说?

“小明和小华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句话也可怎么说?

生:……

师:真聪明,回答正确,在数王国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意图:本环节通过创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引领生发展自身的灵性,寻求数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生感悟、内化、激发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明晰理。

1、情境一——厨房贴瓷砖

(1)让生从图中获取数信息,提出数问题。

(2)生汇报,师择取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生用多种方列综式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解题思路。

(3)组织全班流,要求生讲清楚是怎样想的。师配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四种:3×10+5×10;( www.shancaoxiang.com 3+5)×10;4×8+6×8;(4+6)×8。

(4)小组讨论:观察四个式,哪两个式联系紧密,是否可用等号连接?

(5)全班流。[(3×10+5×10与(3+5)×10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4×8+6×8与(4+6)×8联系紧密,可用等号连接。]

追问:为什么可用“=”连接?让生充分讲道理。

(6)比较:观察上面两组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中的第一个式里10出现了两次,而第二个式里10只出现了一次,第一个式没有小括号,第二个式有小括号,改变运顺序了……)

[意图:生已有知识经验,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的切入点,激发生主动习的需要。为生创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的感兴趣的习情境——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通过两种式的比较,唤醒了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生初步感知分配。]

2、情境二——花圃

(1)让生看图并解决问题。

(2)生汇报解题思路,师配课件演示并板书:(30+25)×2;30×2+25×2。

师:这两个式是否可用等号连接,为什么?(可因为它们的同,都是求篱笆的长,只是运顺序不同。)

3、举实例

师:生活中,像用这样两种方解决的问题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生独立思考后全班流。比如:(1)老师买了5个篮球和5个足球,一个篮球50元,一个足球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2)一辆中巴车限20人,一辆小轿车限4人,现在各租2辆,一共能坐多少人?

[意图:创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为生感受分配提供现实背景,在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流,使生对分配有所初步感知。]

(三)观察对比,概括规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了观察总、举例验证、抽象概括和尝试应用四个层次进行

1、观察总

(1)师:同们,请观察黑板上这几组式,你有什么发现吗?请小组内讨论流。

(2)生汇报(式,能说出自己的发现即可)。

(3)师在生总的基础上指着式小分配的意义: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再把两个积加,果不变。

(4)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分配

[意图:这一环节让生从多组式入手,通过观察比较,互补充,在式中寻其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分析题意中,找寻其存在规的必要性,帮助生在理解理的基础上,明确分配的含义。]

2、举例验证

生列举不同的式来验证分配,再小组流,集体反馈时师有选择地板书生列举的式并适时表扬。

[意图:生举例验证过程,是生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对于生识记分配,理解分配的内涵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己举例验证有利于生将新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3、抽象概括

(1)让生用a、b、c表示分配,有困难的师即时指导,再汇报流,师板书:a×c+b×c=(a+b)×c,生齐读字母公式。

(2)让生比较分配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爸爸爱我,妈妈也爱我。”这两句话之间的似之处。

生:a当于爸爸,b当于妈妈;c当于我,爱当于号。

[意图:让生用字母表示分配,历经归纳推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分配的严谨与洁。]

4、尝试应用

(1)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表示4×9+6×9……,说明分配是成立的;

(2)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流;

(3)师**抽取有代表性的方展示给大家看;

(4)再问这个式还可怎样表示?生说出另一种式,课件呈现4×9+6×9=(4+6)×9

[意图:让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方式此题说说这个式还可怎样表示,生的思考过程就是分配形式的再现过程,要让多个生表达,在互表达中,加深对分配的理解。]

(四)挑战过,应用规

第一:请一共有多少个方格?(用两种方列综)。

(1)生汇报

(2)比较哪种方比较便?为什么?

第二: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1)生展示填写的答案。

(2)分别说说转化后的式和原来的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起来感觉比较便?为什么?

第三校要给28个人的唱队买服装,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42元,请你买服装要花多少钱?(用两种方列综式解答)

(1)生汇报

(2)比较哪种方比较便?小习了分配灵活选择,怎么便就怎么

[意图:多样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生拓展知识视野,完善认知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在练习中,帮助生继续完善对分配的理解。]

(五)课堂总,梳理新知

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师加梳理,最后质疑解惑。

[意图:让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的数思想方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

(3+5)×10=3×10+5×10

(4+6)×8=4×8+6×8

(30+25)×2=30×2+25×2

(35+65)×5=35×5+65×5

(2+3)×5=2×5+3×5

(a+b)×c=a×c+b×c

3、分配

1、通过探索分配中的活动,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的过程,初步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分配

2、引导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分配,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的分配进行便

重点、难点:

重点:生参与推导分配的过程。

难点:分配的推理运用。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们,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37+63)9×37+9×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请举手,汇报过程。可看出左边的同做得比较快,(问同)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系吗?

师让生比较两个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

引导生发现:这两个式的运顺序不同,但同,两道题其实可转化,可用一个等式表示:9×(37+63)=9×37+9×63

(3)将生的发现他(她)的名字命名为“xx猜想”。

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热身赛能调动生的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1)全班同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式(28+22)×3和28×3+22×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生比较两个式异同点,并指名生说一说自己

生:这两个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同,所我们可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果是一样的,所(35+25)×3=35×3+25×3

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9×(37+63)=9×37+9×63

(让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要求每人出两组式,数字随意举例,可使用器进行,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等,案《《分配》。然后拿到小组内流(生小组流,师**指导。)

(2)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举的例子,每组的果都是同的,我们就可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总,概括规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运顺序不同但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中的规吗?

生回报。

(电脑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可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再把两个积加,果不变。这叫做的分配。)

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叫做分配。(板书:分配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分配吗?

生回答,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分配,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引导生发现:字母表示的式子洁、明了,这就体现了数的美。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瞻前顾后填一填。

(10+7)×6=□×6+□×6

8×(125+9)=8×□+8×□

7×48+7×52=□×(□+□)

2、火眼金睛看一看:

判断下面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25×12+12×75=12×(25+75)()

25×99+25=(99+1)×25()

3、利用分配下列各题。(80+4)×2534×72+34×28师小:通过这两道题的,我们可看出,分配是互逆的。为了使便,我们既可从左边式得到右边式,又可从右边式得到左边式。但遇到实际时,要因题而异。

4、找朋友

(10+6)×410×4+610×4+6×4

5×(7+9)5×7+5×95×7×9

3×25+7×253+7×25(3+7)×25

5、对口令

师:如果一个同说出分配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脑筋急转弯。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木×(1+3+2)=?

四、总

1、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会了什么?

2、如果把分配中的加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分配,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同们课后流一下,下节数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4、分配

当我给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开发一下用来上分配,让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自然的引出分配。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分配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便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前还习过两数之和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分配的延伸知识可使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分配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了,按照这个思路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生的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的能力。

版《义务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目标

1、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分配,并能运用分配使一些运便

2、生在发现规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3、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习活动,感受数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习的兴趣和自信。

一:创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的动画)

二:自主探索,

1、,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师**,观察生不同的解

反馈:请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应当有两种解,如果生说不出来应加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

谈话:两个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果也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式吗?

生自己写一写,请生说一说,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式左右两边有什么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流。

反馈流,在生发言的基础上,师根据情况机引导:等号左边先什么,再什么,右边先什么,再什么呢?使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4,等号右边是104的积加64的积。

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生举例验证。

组织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符号化,揭示规

提问:像这样的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尝试用自己的方去表达这个规,同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

揭示:两个数的和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另外的数再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配。(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生自主完成,组织流。

第二小题师板书,并启发生从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式的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

12、并向生介绍这可称作是分配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流。

第三小题引导生从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生明白74×1可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生反馈,引导说出可重叠比较。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们自己列式解答。

生若想不到可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师可适当的提示。

生反馈,流。课件出示两种解

谈话:这两个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把它们写成一个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生说出:两个数的差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再减。

谈话:这个规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生反馈,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看做是分配的延伸。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生列出不同的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生适当的解释两个式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鼓励生列出不同的式解答,并引导生适当的解释两个式之间的联系,加强生对

分配延伸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

第一个层次是分配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感知规理性。这个环节强调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分配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引导生明确可的意义角度来理解式,并体会分配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分配的延伸,通过让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差的面积。在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分配分配延伸的应用。

5、分配

1、通过经历探索分配的活动,发现并理解分配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思想和方

具:课件

一、创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那还有其他的运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式)

师:同们给出了两种办,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一下。

师:请选择第一个式的同,说出你的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式,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这两个数式的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式之间写上“=”?

生:可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校要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解答?果是多少?

(生,汇报)

生1:我列的式是32×64+18×64,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的?

生2:我列的式是:(32+18)×64,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得出的果却是同,那这两个式看来也是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

师:真的有规吗?

【评析:师创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解答?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列出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等。在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后,便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体验,即分配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索流,归纳规

师:刚才同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下面把你的想在小组内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那就请同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果是否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过了吗?

生1:了,两边的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果都是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果是否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两边的果一定是等的。

师:同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果一定等。

【评析: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的基础上,师并没有急于让生说出规,而是继续为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自己心中规的等式”,继续让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从而概括出分配。这样既培养了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生验证猜想的能力。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这么看来,同们猜测的那个规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B)×C=A×C+B×C

生4、(a+b)×c=a×b+a×c

生5、(○+□)×◎=○×◎+□×◎

师:同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单好记,而且前面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就是的分配。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评析:师对于分配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生在多个式的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分配也就水到渠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①20×25+4×25

②36×15-26×15②(66+34)×66

③66×66+66×34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④(36-26)×15

⑤(20+4)×25⑤38×(99+1)

师: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出它们的果。

生1、我的是(20+4)×5=20×25+4×25,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了吗?

生1:没有,我是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起来单。

师:看来分配还可用来便,提高我们的速度。

生2:我的是38×99+38=38×(99+1),果是3800,我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分配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分配的逆应用,也可用来

生3:我的是36×15-26×15=(36-26)×15,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出来的,那样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分配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了,果是2600,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还能用分配吗?

生:能。

3、理选择,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评析:练习题的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的非常巧妙,既对分配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分配使便分配的拓展形式,让生有了初步感知,把生引入更广阔的数探索空间。让生体验到数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生的数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分配,除有没有分配呢?

板书:(a+b)÷c=a÷c+b÷c?

们可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分配的方进行验证,总

【总评:分配是在习了加的基础上的。分配也是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在本节课师注重了从生的实际出发,把数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习知识。注重引导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分配,变生“会”为指导生“会”。中,通过让生用两种不同的方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生初步感知分配。之后,给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生写出符的式子,引导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分配的等式,既为概括分配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分配的认识。随后的练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活动使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生改善习方式。让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生不仅发现分配的知识,而且习到了科探究的方,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31th.cn/articles/59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