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颗钻石教案
一、教材解析及目标定位
1、教材解析
《七颗钻石》是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 ? 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个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他们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也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2、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的8 个生字、会写“渴、罐、累、竟、唾、沫、涌”这7 个生字,通过想象、积累,运用“干涸”、“干枯”、“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
(2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3 )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爱心的童话故事,小姑娘无私而广博的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如何使学生也能体会到这个主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设计中把焦点聚集在“水罐”的神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悟这份博大无私之“爱”。
三、教学重点
1、感知爱心使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的的神奇力量。
2、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阅读纸、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生谈话
1、聆听歌曲《葫芦娃》,教师带领学生歌表演,营造轻松的氛围,走进童话世界。
2、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童话故事的主题曲,知道它的名字吗?(生:葫芦娃)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你有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吗?说一说。
3、师:你们知道吗,童话故事之所以这样有趣、吸引人,就在于它最大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特别的神奇。(板书:神奇)
(二)揭示课题,了解钻石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它是由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2、(板书:七颗钻石)学生随教师书空课题,边写边强调“颗”字的写法和用法,生齐读课题。
3、师:钻石,你了解它吗?(出示钻石的图片,学生用词语来形容) 钻石一般象征着美好的事物,那在这篇童话故事里,它象征了什么呢?现在老师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不过同学们要先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都变成了什么?
(三)了解故事内容,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并随内容相机出示“大旱灾”、“干涸”等词语。
2、熟悉词语。师:刚才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出示了一些词语,现在老师把它们请出来,你还认识么?学生齐读,随机正音。(关注“唾沫”)并挑出“干涸”,指名生读,找出文中与它相近的词语“干旱”;“匆匆忙忙”,照样子说词语(如高高兴兴、郁郁葱葱等);“喜出望外”,什么是喜出望外?你能用它说句话么?你还记得文中什么地方说到了喜出望外?
3、纳课文主要内容。
(1 )指名两个学生合作 复述故事情节。一名学生看着屏幕提示说(箭头表示水罐变化),另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把表示水罐变化的词卡贴到相应的地方,教师帮助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最后一次变化,变成 水流和星星 (课前画好水罐的简笔画和序号)。
(2 )师:水罐会发生这么多变化,真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啊!回顾一下,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四)聚焦背景,感受水的重要性。
1、出示第1 自然段: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指名读)
2、师: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又一幅发生大旱灾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干涸、干旱、焦渴)相机出示旱灾照片,这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水)
4、师: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此段,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大旱灾的严重。
(五)细读课文,认真感悟“神奇”和“爱心”
1、师:地球上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大旱灾,有一个小姑娘却要给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请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第2、3 自然段,思考:(1 )使水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 )哪些情节让你最感动? 找出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并选择一次你最感动的变化说一说。
2、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和有感情的朗读,并引导学生感受是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和童话神奇的特点。
①变化:“空水罐有水木水罐”。抓住“哪儿”这个关键词,想象说话。“她可能去了、、 …… 她可能会发生 、、 …… 的危险。”感受水罐的变化是因为小姑娘对妈妈的爱,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部分内容。
②变化:“ 有水木水罐端端正正、水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相机理解词语“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生互动。师:小姑娘,你为什么不喝水?你为什么跑得这样匆忙?哟,小姑娘,你摔疼了么?请你再来讲述一下刚才发生的事情。(读此部分内容)感受水罐的变化是因为小姑娘对妈妈爱。
③变化:“ 端端正正、水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银水罐”。想象小狗喝了水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感受水罐的变化是因为小姑娘对动物的爱心。指名读或喜欢此次变化的学生读。
④变化:“银水罐金水罐”。 抓住句子“我反正就要*,还是你自己喝吧”体会母爱,引导学生扮演角色,想象对话。 感受水罐的变化是因为 小姑娘的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只要有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⑤变化:“金水罐七颗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语感受小姑娘对陌生人的广博而无私的爱。并相机进行想象说话:有了水,小姑娘就 ,小姑娘的母亲就 ,过路人就 ,小狗就 。 有了水,世界也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所有的河流和水井不再 , 不再 , 不再 。
4、引导学生回顾水罐每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得出总结:水罐的一切变化皆是因为——爱。(板书:爱,并简笔画心形)
5、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 回到最初的问题,“七颗钻石”象征了什么?课文为什么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或“一罐水”作题目?(“钻石”和“星星”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中,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六)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给身边的人献爱心。 师: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当同学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我可以;当我遇到迷路的小朋友时,我可以;当我看到父母下班回家时,我可以;当,我可以……
2、师:人间的爱有千万种,相机 出示图片:医患亲切谈话(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爱)、师生快乐游戏(师生之间的爱)、救灾场面(武警战士对灾区人民的爱)、为贫困山区孩子献爱心(志愿者对贫困儿童的爱)、战士守卫边疆(战士对祖国的爱)、各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的爱) …使学生体会爱既有小爱,也有大爱,爱是广博无私的。
3、出示有关爱心的名言,学生齐读。
4、习作练习
出示:“爱心是 风 ,吹遍每个角落;爱心是 云 ,点缀整片天空;爱心是 雨 ,滋润大地万物;爱心是 树 ,遮挡炽热夏阳。 爱心是***”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并请学生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展示、交流。 (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七)总结,教学结束
1、推荐童话故事书《安童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
2、作业:为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儿做一件事,表达自己的爱。
3、教师总结: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关爱,同时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关爱,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拓展阅读
1、《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真诚、善良的情感,从中受到*、教育。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互助。
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们善良的美德。
一课时
一、由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词句,认识生字。
2、带着提示的要求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
2、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汇报自学的词句。
4、从这篇课文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质疑。
四、读懂课文
1、结合学生质疑的情况,老师提出思考题:
(1)失业者“总在柜台前溜达”要干什么?“他正往外走”说明什么?“他伸出手握住我的手”干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明什么?
(2)失业者的神态描写在文中两次出现。流露出的神态,表明失业者的处境如何,他神态的变化说明什么?
(3)我是怎样成功地处理这件事的,我当时是怎样想的?
(4)从这二人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2、学生结合思考题,读书解疑
五、填补空白
1、学生自由练读两个人的对话,从字里行间体会当时他们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为文中的两个人补上心理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课文小结
说说对“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的'理解。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感悟“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美好品质。
板书
弄丢
相信 ‖ 归还 ‖ 拾到
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 失业者
2、《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
情感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相关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独立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基本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含义,学会理解尊重他人。
教具:录音机 词语卡片 橡皮擦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听故事了,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竖起小耳朵听仔细了哦!(播放故事)
哪个小朋友说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呀?这个小朋友听得最认真了,你说吧!
你也很认真,你再说说看。
是呀,这个故事就是老师今天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的内容呢!
板书课题:20*第六颗钻石。齐读。请这个小朋友把“钻石”读一遍,注意哦,“钻”是多音字,还可以读什么呢?zuān 可以组个词吗?
小朋友见过钻石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颗,看!谁了解钻石呀?
是呀,钻石很贵重,那第六颗钻石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呢?请小朋友们随王老师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句子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2、 检查自读情况:
今天王老师和小朋友们交上了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伙伴要和大家交朋友呢!来,认识认识它们吧!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词语。
售货员 来之不易 失业者 偶然 溜达 苍白忧郁 焦躁不安 浮现
哪个小朋友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指名说。
通过读课文,你发现哪个句子不好读?提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朗读交流。
三、抓住重点,品析感悟。
请小朋友们找出售货员和失业者的对话,和你同桌的小伙伴一起读读。注意加上动作和表情。调动情感体会思想感情。抓住“急忙”“焦燥不安”“不自然”“友善”等词语进行体会。
同桌按照对话内容进行表演,体会“我”与失业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与动作应协调,师作指导。
齐读。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刚才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老师现在很想知道第六颗钻石是怎样回到了“我”手中?
(失业者用和“我”握手的巧妙办法把钻石交到“我‘手中。)
说得真好,来,老师也和你握握手。(老师把一块动物橡皮擦通过握手奖励给学生。)
失业者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朗读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一句。
假如你是售货员,你会怎么要回钻石呢?哪种办法好?
五、总结谈话,拓展练习。
孩子们,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经过一场虚惊,终于又回到了售货员手中,看着失而复得的钻石,售货员会想些什么呢?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看到过类似的事吗?
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位售货员一样理解、宽容别人,相信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那么事情的结局会让人满意的。有一句叫“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3、《第六颗钻石》教学设计
情感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独立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基本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含义,学会理解尊重他人。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纸折的五星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出示有关钻石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钻石)“漂亮吗?”“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对钻石的了解。”(金刚石,硬度很高,很值钱)“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问家长等)“这样的方法真不错,使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播放一组采矿的活动场面及钻石改变人们生活的画面。师:“钻石虽然漂亮,但它们的得到也是非常不易的,因而也显得特别昂贵。可以说一颗钻石往往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钻石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师:“钻”是一个什么字?(多音字)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zuān)组什么词?真不错。
二、阅读课文、讨论释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要求:借助拼音、字典,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读通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果有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写在记录本上,与老师一同讨论。
3、抽生分段读并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用勾出来。学生进行反馈,引导找出“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并同桌互相朗读。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二)、明确要求,落实目标。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生自由朗读。
2、师:“阅读提示”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3、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钻石到哪里去了
(2)文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3)练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
(4)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
(三)、抓住重点,品析感悟。
1、钻石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勾出两人谈话的句子,练读。
(1)、抽读。(纠正字音)
(2)、同桌分角色读。调动情感体会思想感情。抓住“急忙”“焦燥不安”“不自然”“友善”等词语进行体会。
(3)、引读:四个引读问题: 钻石不见了,我来之不易的工作可能会失去,因而非常焦急地喊到……?失业者见自己被发现的,很不自然地说……?因为我想起妈妈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相信他必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于是真诚地说……?失业者也正如母亲说的那样,心地的确是善良的,他用实际举动改正了自己的过失,同时也赢得了我的尊重,他说……?
(4)、同桌按照对话内容进行表演,体会“我”与失业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与动作应协调,师作指导。
(5)、齐读。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现在请你们来谈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自由说,师引导归纳:人的心地大都是好的,如果偶尔犯错,只要相信他本质不坏,能够改正,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2、联系实际举出事例。
(1)、在生活中,你遇到或看到过类似的事吗?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你遇到了这种事情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学会宽容、学会尊重的处世方法。板书:学会宽容
(3)、评选班里的“宽容星”并把这颗星挂在教室醒目位置。让全班同学针对刚才的标准进行评比,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四、总结谈话,拓展练习。
师: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位姑娘一样理解、宽容别人,相信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那么事情的结局会让人满意的。有一句叫“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五、课后拓展。
任意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练习: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问问他们的见地。
2、如果别人弄坏了你心爱的玩具,说说自己是如何对待的,把心理话记在日记本上。
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学会尊重理解宽容
4、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5、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数学六年级上第八章人教版
1.1 知识与技能: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
能力得到培养。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3 考点分析:
第 1 页 共 1 页
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把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3、专家建议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重视找到解题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操作法。
教具:正方形块 ,课件
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第 2 页 共 2 页
6.1复习导入,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一、复习旧知: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102= 100 82= 64 72=
49 32=9
( 9 )2=81 (5 )2=25
( 4 )2=16
2、说一说:在0除外的自然数中,奇数有哪些?偶数有哪些?
奇数有:1、3、5、7、9、11、13、15、17、19...... 偶数有:2、4、6、8、10、12、14、16、18、20......
3.算一算:
1+3+5 =(9 ) 1+3+5+7+9=( 25 ) 1+3+5+7+9+11 =( 36 )
1+3+5+7+9+11+13+15+17+19=( 100 )
二、复习旧知:形图包含的数学问题——加减法
1.先观察图形,然后说一说图形中包含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第 3 页 共 3 页
1)2=1
生:5-2=3(个)
师:有时,图形中包含有数学问题.
2. 复习旧知:形图包含的数学问题——利用线段图理解分数应用题
张东看一本20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1/4,第二天看了余下的1/3,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200页
?页
第一天1/4 第二天余下1/3
3. 复习旧知:形图包含的数学问题——利用面积模型解释乘法分配律
(a+b) c=ac+bc
c a b 4.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数与形, 本是相倚依, 焉能分做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切莫忘,
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
第 4 页 共 4 页
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
研究“数”与“形”(板书)
6.2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课件出示)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中图2和图3各有多少个像图1这样的小正方形?
生:图二中有四个图一这样的小正方形图三中有9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2.同学们动动脑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图一:1×1=1:图二2×2=4:图三:3×3=9。
3.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出的得数(1,4,9).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从图一开始小正方形的个数是在前一图基础上分别加3,加5.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中小正方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进行演示。
4.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表示图中小正方形个数而列出的不同算式综合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1=1×1
第 5 页 共 5 页
1+3=2×2=4
1+3+5=3×3=9
5.按照这样的规律图4会是什么样子?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同桌两人合作,仿照黑板上的算式,一人说等号左边的部分怎么写,一人说等号右边部分怎么写,有困难可以在草稿上画一画图.
例1 观察一下,下面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
1..观察例1中的这些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1=( 1 )2
2.学生汇报:
1+3= ( 2 )2 1+3+5=( 3 )2
生1:我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我发现,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串数个数的平方。
第 6 页 共 6 页
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就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课件出示)
生3: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正方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4:左边加法算式里的加数都是奇数。 生5: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6: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1=( 1 )2 1+3=( 2 )2 1+3+5=( 3 )2 ?? ??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现,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
3.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学习中我们利用计算求出了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反过来直观的图形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4.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来帮助。
1+3+5+7=( 4 )的平方
1+3+5+7+9+11+13=( 7 )的平方
第 7 页 共 7 页
1+3+5+7+9+11+13+15+17 =9的平方
5.做一做:请你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课件出示)
(1) 1+3+5+7+5+3+1=(25)
可以看成两部分:1+3+5+7=42 5+3+1= 32 42+ 32 =25
(2)1+3+5+7+9+11+13+11+9+7+5+3+1=(85 ) 原式=7的平方+6的平方=85
二、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例2 计算
1.观察与发现
这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 2.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 3.从第2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1/2。 师:算式右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准备怎么计算这道题?
生:意思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写下去,加数有无数个。我准备先求出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和去加第 3个加数,得数再去与第四个加数相加,以此类推。
第 8 页 共 8 页
2.学生汇报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
1/2+1/4=3/4 3/4+1/8=7/8 7/8+1/16=15/16
课件出示:
1
+ 2 3
+ 4 7 8 15 16
?
1
4 1 8 1
= =
3 4 7 8 15 16 31 32
+ +
16 1 32 = =
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像有点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于1。 师:谁再来说说你加到了第几个加数,得数多少?
学生汇报,板书:32/32,63/64,127/128??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得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
生2:得数的分子与分母都越来越大,说明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取得份数也越来越多,分子比分母只少一份。
生3:如果一直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会越来越接近1.
第 9 页 共 9 页
4.思考:
可以画一个圆来帮助思考。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表示“1”。
=1
师:这个算式在图中表示什什么?(要求的结果就是涂色部分的面积) 课件出示:
生1: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生2:有些问题通过画图解决更直观。
5. 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6.图形结合计算:(课件出示)
计算:
第 10 页 共 10 页
6.3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 下面每个图中最外圈有多少个小正方形?
3 -1= 82
5 -3 = 1622
7 -5 = 242211 -9 = 4022
照这样画下去,第5个图形最外圈有( 40 )个小正方形。
2.做一做:(课件出示)
下面每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
红
1 2 3 4
色
:
蓝色: 8 10 12 14
照这样下去,第6个图形有( 6 )个红色小正方形 ,( 18 )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
形有( 10 )个红色小正方形 ,( 26 )个蓝色小正方形。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1= 8+ 16
4.运行图:
113+ = 8515 4 33167111+ + = 2488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 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
第 11 页 共 11 页
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是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
下面几个图哪个是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哪个是描述爸爸的?哪个是描述小兰的? (一)读题。
看懂了吗?题目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
(二)课件呈现一张图:你觉得这幅图表示的是谁走的?(妈妈) 追问:为什么?
(三)课件呈现其余两张。你觉得哪个是小兰,哪个是爸爸?
有时候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解决问题,有时候也能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理清题目意思。
5.想一想:为什么“a×b+a×c=a×(b+c)”?请画图来解释 (1)同桌交流。
第 12 页 共 12 页
(2)独立完成,汇报订正。
6. 如下图,正方形的边长是a,如果边长增加b,使它变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现在面积是多少?
6.4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有哪些,知道了哪些数学问题? 通过本课学习,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最直观也是最美妙的,数和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我们知道数形结合的奇妙,在网上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趣味数字,像花朵数、巧数、金蝉脱壳数,它们神秘有趣,这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树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6.5板书设计
例1、1=( 1 )2
1+3=( 2 )2 1+3+5=( 3 )2
利用以上规律学生写出: 1+3+5+7=( )2
第 13 页 共 13 页
1+3+5+7+9+11+13=( )2 ?? ??
例2、计算
111111++++++?=1
248163264
第 14 页 共 14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