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画具》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5:37

《水墨画画具》教学设计

笔:硬毫、兼毫、软毫

砚:

色:

……教学目的:通过对水墨画画具的尝试使用和了解,学习选择使用和保管作画工具和材料。同时, 水墨画画具(湘版七册) 在了解、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对中国画水墨画画具这一传统美术形式的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画打好基础。并通过对比欣赏,

比较中国画与其它画种的相异之处,感受中国画画具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笔墨趣味,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水墨画画具(湘版七册)

教学重点:对中国水墨画画具有直观而明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准确的认识、把握中国水墨画画具的特点。

一、导入

1、出示水彩笔画、水粉画作品, 提问:你能分别说出它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吗?(板书:画具)

2、出示中国画,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画吗?(板书:中国画)

小结: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艺术,依照传统习惯,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部分。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画画具。

二、新授

文房四宝。 (板书)

1、宣纸

(1)教师出示水粉画和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触摸、观看两幅作品所用纸张的异同(如厚薄等)提问:你发现什么不同?(板书:纸)

(2)小结:中国画古代多用丝织品作画, 后来才改用宣纸,

为什么叫宣纸呢?因为安徽泾县,也就是古代的宣城制纸最有名,所以称之为宣纸。(板书:宣纸)

(3)宣纸的尺寸规格。

(4)宣纸制作工艺流程:宣料浸泡——蒸煮——打浆操纸——压水成形——烘焙

(5)试纸:用手指蘸少许请水在纸角。

小结:浸染、吸水的为生宣纸,它可以表现写意画的淋漓尽致;熟宣纸不浸染,便于工笔画逐层上色。(板书:生宣、熟宣)

2、笔(板书:笔)

(1)学生拿出手中的毛笔观察、触摸, 发现笔与笔的异同。 硬毫:有弹性, 刚劲, 棕色; 软毫:柔软, 白色;

兼毫:刚柔之间。(板书:硬毫、软毫、兼毫)

(2)笔的结构:有笔杆、笔头(根、尖肚)两部分组成。

3、砚

(1)砚的种类:有广东肇庆(端州)的端砚,湖南浏阳的菊花石砚,安徽的 砚,山西的澄泥砚,甘肃的 河砚。

(2)端砚小故事。

a、磨墨的技巧

b、教师示范画

c、墨分五彩

(2)瓶装墨汁:方便、快捷

5、色

(1)国画色:块状色、管状色。

(2)色表介绍:植物类颜色,矿物类颜料

6、教师介绍其他中国画文具附件。

三、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快速欣赏作品。

2、学生作业, 教师**。

四、课堂小结

今天, 我们一起了解了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和材料, 对中国传统的绘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宣纸:生宣、熟 宣

拓展阅读

1、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面,了解课文描写了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生自主自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对照图,通读课文。

2、和同交流读后的感受,通过图对照,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让生当小讲解员讲讲文中涉及的风景和人物。

3、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查字典、观察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培养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一幅名扬中外的》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写了《清明上河图》面上的内容,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习描写方式,体会语言的生动,在课文习中理解句子表达效果并体会、积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领悟细节描写的细致。

2、展现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讲解到的内容,提出质疑,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

四、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在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作品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意思。

(1)什么叫“名扬中外”?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2)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

4、读题质疑。

(1)这幅名扬中外的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补充《清明上河图》的简介: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幅是谁的?这幅的什么?这幅名扬中外的独特在哪儿?

意图】让生对课题产生兴趣,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激发生祖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课题质疑的能力,会思考提问,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我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让我们了解了这幅名,知道了关于它的很多知识。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分别组词。

作zuō(作坊)溜liū(溜冰)乘shèng(千乘之国)

作zuò(作业)溜liù(一溜烟)乘chéng(乘法)

3、请你们试着概括一下每段段意。

第一段: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背景。

第二段:写上人物多,各行各业,各色人物都有。

第三段:写上的街市热闹非凡。

第四段:写面上有险些发生“交通事故”的场景。

第五段: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可以分为几部分?

总结:简介、内容、历史价值。

意图】将语言概括的能力放在理解课文的前期来培养,培养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求抓重点词语。初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完成读通顺、读准确的要求,并能大致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吧。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阅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阅读方法──对照图读课文。阅读要求──看课文描写了面上哪些内容;交流读后感受。

3、读了第一段,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名字;尺寸,面内容;现状。

4、习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

(2)用什么方式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出示课件: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小结: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的。省略号表示面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没有被写出来,表示人物之多。

(3)这段话不仅在写人多,还从哪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人多的?在书上把你找到的词语。(从各种行业这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人十分多,有各种职业)

(4)课文不仅详细地给我们举例说明有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哪句话向我们直接说明了人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上面了)

(5)请你来说说你的感受,当你看到这幅上有这么多的人。

:体会出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这么多人都能出来很了不起。

5、习第三段。

(1)这段主要写的哪儿?

总结:街市。

(2)你能找出这段的中心句吗?

第一句: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这段的结构怎么划分呢?

总起句;各类商店,形态各异的人;技精湛。

(4)从这段体会到什么:体会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技如此高超。

(5)谁来给我们当小导游,发挥你的想象,先给我们介绍介绍街上的人,再补充还会有什么样的?

6、习第四段。

(1)说说看从面中看到了什么?

总结:局部情景。

(2)“你看,张择端,是多么传神啊!”,如何理解“传神”?

得十分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小结:文、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传”又读“zhuàn”,如“自传、小传”。

(3)这句话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敬佩)

总结:这句话是一个感叹句,写作者在欣赏家的作品后,情不自禁的赞叹,所以作者是饱含赞美之情的。请大家也带着这份赞美之情来读读这句话。

7、朗读课文第五段。

(1)这段是在介绍它的历史价值,那么你是怎么理解它的价值的?

能再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这是十分难得的。

(2)你想对这幅的作者说些什么呢?

:谢谢您,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能为我们再现八百年前的场景,让我们理解到百姓的生活,仿佛看到了他们热闹的场景。

意图】将内容理解作为文章习的主线,情感理解作为理解内容后的提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其中油然而生的赞美之情;观察作者的表达方式,将句式与以前习过的内容相结合,如“有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与《赵州桥》一课的相似句式作比较,对比习,激发生读书乐趣。理解课文内容后,让生自由抒*感,表达心中感慨。

(四)课后思考,扩展延伸

1、谁来为我们当一下解说员,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这幅时,你会怎么给别人介绍?

北宋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优秀的文作品、绘作品,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儿吗?

意图】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会熟练、简洁地组织语言。同时也会培养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在说的过程中这种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五)布置作业

1、继续了解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2、结合课堂所内容,回家向父母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幅

2、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

1、能正确认读“保存、官吏”等词语,能运用已的方法理解“一乘轿子、传神、惊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运用已的方法读懂每一个自然段和整篇课文的

意思。

重点和难点:

能运用已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们,在本单元的习中,我们叩响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拜访了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认识了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盘古;还欣赏了建筑艺术珍品—————赵州桥,今天习的课文将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了不起的古代绘

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幅的了不起?“名扬中外”能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名扬中外的一定让人惊叹,读题,读出这种感觉。看到课题想了解什么?

导入:同们的求知欲真强!不过,今天的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它要求同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习方法自课文,有信心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正确认读以下词语,并说说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汴梁保存撑船摊贩官吏作坊形态各异

悠闲溜达惊扰拽住毛驴传神一乘轿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你能把每段读成一句话或一个词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这段的意思的)

3、这篇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情况

1、谁能带读这些词语?能找出其中含多音字的三个词语吗?

溜达作坊一乘轿子

2、先回忆一下,我们曾过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课件:习小贴士: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对照图

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导入:同们已经能正确地认读词语,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真是了不起!那同们能不能运用已的方法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呢?同样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呢?(课件,自小贴士:要读懂一句话可以运用一下方法:把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读成一个词,再把这些词加以概括或用适当的语言连接起来;把这段话的意思读成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这个词或句子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从文中找中心词或总起句。)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之前,请同们数数有几句话(4句)那我想请四位同分别来读这几句话,谁愿意?读之前,提个要求:你读这句话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意思呢?该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呢?

每位同读后,师问:你想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大家听出这个意思了吗?(相机板书:年代作者大小名内容历史)

对照板书,小结:瞧、同们把每句话读成了一个词,现在只要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就是这段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说?老师还可以吧这段的意思概括成一个词—————总体介绍。(板:总体介绍)

接下来就要对面内容进行体介绍了,那体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指名分别读2—4自然段:想想,这段写什么?你用什么方法读懂这段的意思的?(相机板书: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有趣)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的是什么?(历史价值)这还是对面内容的体介绍吗?

回归全文:刚才同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而且把每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读成了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真是了不起!现在同们能不能运用刚才所的方法,把这篇长长的

课文也读成一句话呢?

指名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同们运用掌握了的习方法读懂了词语,了解了文章大意,“贵有疑”,此时,在对课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梳理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好吗?

1、运用图文对照习法,了解课文描写了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2、激发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面,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激发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一、问题引入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这是我们上节课留下来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二、赏图激趣

(课件)播放配乐的《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有什么感受?

导入:乍看这幅,就已经让同们惊叹不已,细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慨。让我们在自提示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品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课件)自提示:

从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对照图细细品读,完成以下表格:

内容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你有什么感想?

人物众多(第2自然段)

从人物的行业的角度入手,运用列数据、排比句的写法

街市热闹(第3自然段)

从人物的形态入手

情景有趣(第4自然段)

抓住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四、反馈交流

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人多?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五百多个”,这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

“有……有……”这是一个什么句?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上面了。”三百六十行,都写出来了吗?藏在哪了?你能接着用“——————————的—————————”形式说说还有哪些行业呢?

囊括三百六十行的五百多人,都被浓缩在这不大的一幅里,此时,你有何感受,想说什么?

请读出你的感受。

第三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感受到街市的热闹?

重点引导理解“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这句也是写人多,但作者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描写的?(人物的形态)

可见,写人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既可以写人物的行业,也可以写人物的形态。

导入: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都要挤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里,因此中的人有的不到一寸,最小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比划“一寸”有多长,展示实物黄豆)尽管是这么小的人物,但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不信,请同们看看的另一端,看看每个人都在干什么呢?你能从人物的形态的角度说说吗?

有的———,有的———,有的————

如此精细的笔有谁能比呢?此时,你不由想说什么?

第四自然段:这是一幅怎样的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有趣?

作者为什么能把它写得如此有趣?(观察仔细,抓住动作进行细致描写,本身传神生动)

是呀!作者能写得如此细致传神,首先是因为家的传神之笔呀!因此作者由衷的赞叹:——(齐读)你看,张择端,是多么传神啊!

面对如此传神的面,你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四、再赏名

(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解说)是呀,这么一幅怎不令同们感慨万分呢?在这五米多长的卷里,共绘了550多个不同身份、不同形态的人物,除此之外,还有13种动物、170多棵数木,56匹各种牲畜,二十多辆不同车轿,二十多艘大小船只,还描绘了数量众多的房屋建筑。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宏大的规模,如此高超的技,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

板:

总体介绍

人物众多

情境有趣

历史价值

3、桂林山

1、引导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习作者细致观察和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习本课11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这样的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一、谈话导入

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生自由描述。

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好吗?

二、初读课文,习字词

1、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师:同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生纷纷发表见解。)

2、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生自由发言。)

3、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的美丽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

师则: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非常的绿……

师则:同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多数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读一句。)

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真清啊!漓江的真绿啊!

漓江的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师指名读,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的静谧。”“同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面出示,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是什么样的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点击查看更多《水墨画画具》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0119.html

热门阅读

  1. 鸡年春节给朋友领导拜年的祝福短信
  2. 简洁平安夜祝福语2016
  3. 赚习惯的钱成败故事
  4. 《竹鹤轩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5. 年味学生记叙文作文
  6. 浅谈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论文
  7. 世界问候日演讲稿优秀范文
  8. 咏柳赞美柳树的诗句
  9. 关于一毛不拔的成语故事
  10. 201夫妻情人节祝福语
  11. 关于燕子的诗句
  12. 9月《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
  13. 《落花生》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4. 18年温馨周末祝福短信精编
  15. 201年搞笑的元旦祝福语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