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句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5:38

唐朝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句鉴赏

【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农家辛劳、好客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激之 情。首联写诗人来到偏僻的山村,借宿农家,感到山村“寂寥”的气氛,没有欢乐。同时 也写出了自己寂寞的情怀。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为何没有欢乐?颔联作了回答:农夫 劳作辛苦,农妇夜舂凄寒。这是诗人的见闻,也是诗人的感受。这个“苦”,一指劳作的 辛苦,二指心中的悲苦。暗示繁重的赋税压迫着田家,使农夫农妇没有一丝儿欢乐。

这 个“寒”,既指农夫农妇的凄寒,也是诗人心中的凄寒。颈联写荀媪进献“雕胡饭”,瓷盘 是白色的,菰米是白色的,在月光的映照下,菰米似一盘珍珠,晶莹耀目。这一描写显 出荀媪的好客知礼,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真诚的农妇形象。诗人感动了,故尾联用 典,以漂母喻荀媪,表示对荀媪真诚的感谢和赞扬,同时暗示自己不能像韩信报答漂母 那样来报答荀媪,一个“惭”字,表现出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李白生性狂傲,平 视王侯,却对一位普通的山村老妇如此谦恭、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高贵品质。李白 诗风豪放飘逸,而此诗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清淡,亦见出其诗“清音秀骨”(陆时雍《唐诗 镜》)情韵的另一侧面。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释】

①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

②跪: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 半身挺直,叫跪坐。李白跪坐,故荀媪献饭称“跪进”。雕胡:即菰米,是茭白的果实,色 白滑腻,可作饭,古人以为美餐。

③漂母:在水滨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侯列 传》载:韩信少时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与饭食。后信为楚王,召漂母,赐千金。此 以漂母喻荀媪。

【翻译】

寂寥无所欢。山村冷清静寂而没有欣欢。

田家秋作苦,农家秋日的劳作十分辛苦,

邻女夜舂寒。夜晚邻女舂米的声音凄寒。

跪进雕胡饭,荀媪恭恭敬敬端上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月光映照晶莹饭粒白瓷盘。

令人惭漂母,令人惭愧面对漂洗的老妪,

三谢不能餐。再三辞谢不忍独享这美餐!

李白一生漫游各地,饱览名山大川。他的作品深得“江山之助”。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诗歌豪放逸丽,实有得于此。在漫游的过程中,李白接触了大量下层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男耕女织的辛勤,忍饥挨冻的苦难,诚以待人的美德,慷慨无私的奉献,都使他深受感动。他的作品在飘飘欲仙的高蹈旷达中又时时流露出对此处还有一行于世情的执着、对于人民的关切,实亦有得于此。古今论者往往忽略了后者,实在失之片面。在本诗中,李白以自已的肺腑之言和具体的艺术形象告诉读者: 他并不是一味傲世,一味飘逸,而是非常同情人民疾苦,非常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他的思想感情与广大劳动人民不仅相通,而且可以平等地交流。

题目虽然只有八个字,却点出了作者游历的地点(五松山)、时间 (傍晚) 和与此相关的事情(投宿)、人物(荀媪)。五松山在安徽铜陵县南,山上有大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翠色参天。山名原先不详,李白至此,始把它命名为五松山。此山以风景清幽引人入胜,故李白在另一首诗中云:“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州。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与(《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大概五松山的胜景迷人,李白流连忘返,不觉天晚,无法赶回县城,只好到山下随便找个农民借宿。于是荀媪这位纯朴的老农妇有幸接待了这位大诗人。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不是写游山以后的感受,而是指进入荀家后见到凄凉家境陡然产生的忧郁感。祖国的河山是如此的美好,按理说,生息在这块大好河山上的人民应该是富足的,而实际上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困顿。这种巨大的反差,引起了诗人心灵的震颤。于是便促膝询访白屋寒舍穷年的劳苦,侧耳倾听寂寥山村夜晚的呻吟。“田家秋作若”是作者询访所得。说 “田家”而不说 “荀家”,说明李白与人民的接触决非就此一家。在游历中,他接触到的农氏境况大致相似。“田家”一词具有深广的概括性。“秋作”指秋收劳动。在农家,一年四季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中,唯秋收是最令人喜悦的,而现在的“秋作”却感到“苦”不堪言,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诗中始终未出现男子一事来分析,当时赋役繁重,男人或过早地亡故了,或正在远方征战服役,未有归期,沉重的农业劳动担子压到上年纪的农妇肩上,岂得不“苦”?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 将此诗系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其时史思明的叛乱尚未最后平定,而江淮一带战事又起,丁壮被大批抽调到前线去,连偏僻的五松山村也不能幸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如此深重,李白实在不能无动于衷。一个“苦”字,充分写出了他对于人民的同情。“邻女夜舂寒”,是诗人隔墙听到的声音。看来邻女也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的丈夫和父亲的去向恐怕与荀家的男人差不多。她们不幸的遭遇,只可催人暗自泪下,却不便多问。于是诗人只好保持沉默了。但一个“寒”字告诉读者,诗人不仅在体恤邻女的苦难,而且也是在体恤经历战乱的广大人民的苦难。诗人心头涌上的阵阵酸楚,使他无法平静。回想自已当年想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抱负,顾视目前流放归来,一事无成,衰病交加的晚景,更增万般感慨。

荀媪无疑是一位心地善良、热情好客的劳动妇女。她得知今日的投宿者就是人人尊敬的大诗人李白时,总想招待得好一点。鸡黍是我国古代农村招待客人的传统品种,而在一贫如洗的茅舍中连这也没有!可把荀媪给愁坏了。她猛然想到,秋天是菰米成熟的季节。这下可有办法了。“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字字值得玩味。“跪进”两字有人说是因为李白是席地跪坐,“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其实,我国古代跪坐的习惯到唐代已经逐渐改变为垂脚坐,坐具也逐渐由席变为床、榻、椅。这在唐代传奇中屡见不鲜。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没有一人是跪坐在地上的,一般都是垂脚坐在椅子上,或盘腿、跪坐在床榻上。在唐代的农村中,简陋的板床不难找到。荀媪的“跪进”,显然是出于尊敬。“雕胡”是浅水植物菰的别名,俗称茭白。秋天结小圆柱形的果实,叫做菰米。用菰米做饭,香美可口,称“雕胡饭”。荀媪把饭做好以后,又特地用 “素盘”——一只洗得干干净净、洁白明亮的盘子装好,可见其恭敬诚挚,不同寻常。这一切,李白都看得真切,内心怎能不大受感动?“月光明素盘”,极写雕胡饭的晶莹洁白,如珍珠般耀眼。李白知道,这每一颗饭粒都来之不易;他更明白,这每一颗饭粒都标志着老妇的一片美好的心意。邻女夜舂的声音沉重地打在诗人的心坎上,已经使他的心情无法平静。现在荀媪罄其所有的殷勤招待,更使他深感受之有愧。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包孕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漂母”是秦末淮阴地方一个以漂洗丝绵为业的老妇。她看到在城下垂钓的韩信正在挨饿,便把自已的饭分给他吃,根本不望报施。后来韩信佐汉灭楚,平定天下,被封为楚王,以千金酬谢漂母。后人又建祠表彰漂母的乐于助人的精神。李白把荀媪比作漂母,无异于献上一瓣心香,感激和崇敬之情兼而有之。李白的另外一层意思虽然没有说出,但也不难体会,那就是以韩信自况。韩信在平定战乱中屡建奇功,而李白却始终未获施展抱负的机会。在另一首诗中,李白曾说:“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在祖国的大地上,漂母到处可见,而要遇到能够力荐韩信的萧何、大胆任用韩信的刘邦一类人物实在太难了。他热爱、同情、体贴劳动人民,但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无法解除人民的苦难。因此雕胡饭虽然香美,他却义不下咽。

在唐代,描写达官贵人或文人雅士宴集的诗作多得不胜枚举,而描写诗人在贫苦农民家里就餐的诗篇十分少见。杜甫的 《遭田父泥饮》 诗,表明他是很能接近农民的,但诗中借题发挥,美化府主严武。田父的形象未免失真。本诗纯属对农妇的讴歌,并真实朴素地写出了诗人在善良勤劳而又遭遇不幸的农妇面前的深刻复杂的内心感情活动。这不仅在李白的诗中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其美学价值之高,在整个唐诗中也是数得着的。

拓展阅读

1、《望天门》古

天门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离不开长江。的'前幅即从“江”与“”的关系着笔。第一“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指河西的华与河东的首阳),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是借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则是借水势衬出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写望中所见天门两的雄姿,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人的淋漓兴会。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的人大都赞“两岸青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望着远处的天门两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时天门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的情景,和人欣睹名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在叙事中饱含人的激情,这首便在描绘出天门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

题中的“望“字,说明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意理解错了。

2、清平调词三首 朗诵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头见,会向瑶台月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写新乐章,奉诏而作。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可以理解成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去春风拂褴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华贵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显艳丽。继而,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所居的群玉、瑶台。若非、会向,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特丹花。与此同时,人又不着痕迹,将杨妃喻为天女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色,亦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枉断肠以楚襄王的故事,把上的花,赋予人性,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比得上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是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施粉黛,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抑神女和飞燕,以扬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开始二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 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的笑, 引出了第三的解释春风无限恨, 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将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点明玄宗杨妃花地点 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3、怨情《怨情》的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作品

这首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歌的“含蓄蕴藉”是指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的“颦蛾眉”,比“才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的前三用赋,末尾用问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的这首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人的洞察力。全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4、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陵阙。

【作者】

(701-762)当然是大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的乐府,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之仪曾和此词。

宋词简释》 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点击查看更多唐朝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诗句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0136.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桂花的诗句古诗五字
  2. 与爱情有关诗句
  3. 201年春天温馨祝福语精选
  4. 总结报考博士的自荐书
  5. 多彩的云霞的诗歌
  6. 格林童话故事第:好交易The good bargain
  7. 2018狗年给朋友的祝福语短信
  8. 感恩美好祝福生命散文
  9. 中学体育工作专项督导自查报告
  10. 依依惜别手抄报
  11. 福州青云山云天石廊导游词范文
  12. 一大学生家具厂的实践报告
  13. 二十四节气芒种快乐祝福语201
  14. 心无所惧万事成的励志美文
  15.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教学设计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