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水的多少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它让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本节课教材从两个方面设计,首先是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接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指导学生以科学探究方式经历提出问题──经历假设──制定方案──验证比较──整理事实──交流成果的探究过程。其次,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并设计课件,把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正确使用量筒。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液体有一定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液体有一定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难点:知道多种测量方法及标准的统一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探究式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学会比较、测量液体的多少,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首先出示加菲猫思考问题的图片,让学生帮助加菲猫解决一个难题,引出问题:“桌上有两瓶水,哪瓶水多,哪瓶水少”。通过这个问题吸引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的注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第二环节:体验探究过程:比较水的多少。学生对两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们的猜测呢?”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此时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要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水的特征给予归类。比如:比轻重(根据水有重量)、比液面(水在相同的容器中会有同样的液面高度)、比流速(水可以流动)等。使学生对水的认识从概念转化到应用层面。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之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方法完整地对其他同学表述清楚,在全班同学中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分发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经过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从而认识了证据在证实假设的过程中的重要。
第三环节:适时引领探究深度,引出量筒,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已经知道了1号瓶中的水多,这时教师顺势提问:“1号瓶里的水比2号瓶里的水多多少呢?用什么方法测量呢?“如果学生说出了用带有刻度的杯子测量时,教师就出示带有刻度的杯子,把其中的一个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中,让一名学生读出水有几厘米,再问“厘米”是什么单位?长度单位。我再把这杯里的水倒入另外一个比这个杯子细的杯子当中,让学生观察,水位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明确了用这种方法测量是不科学的。这时候,引出量筒,教师介绍量筒,让学生认识量筒。然后让学生使用量筒进行实验。实验之前我没有教给学生量筒的读数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小组汇报时,说出不同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本来这两个瓶里的水是一样多的,为什么会量出不同的结果呢?”让学生在探
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拓展及课后延伸
在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建立一些液体体积的概念。如5ml、250ml、500毫升等的液体有多少,我设计了考眼力的游戏题,让学生猜猜这些液体有多少毫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同时,还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在生活中,还有类似量筒这样的容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最后,让学生回家自己想办法制作一个比较大的量筒,测量你家中液体的体积。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引向生活。
拓展阅读
1、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大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摇晃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能够辨别声音的不同及大小,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小石子、大米、玉米粒分类盛放,勺子、废旧八宝粥空罐子每人一个);
2、装有沙子、扣子的罐子各一个、透明空杯2个;
3、分别装有小石子、大米、玉米粒的罐子各一个;
4、歌曲《数鸭子》。
活动过程
1.会唱歌的小罐子
(1)猜想罐子里的秘密
教师逐一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沙子和扣子的罐子。
“小罐子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呢?”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个声音比较大,哪个声音比较小?”
“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小罐子里面会装着什么东西?”
(2)揭晓答案
教师逐一将罐子里的物品倒在透明杯里,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感受不同物品在罐子里摇晃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罐子里的歌声
(1)罐子里的歌声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试一试哪种材料放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讲清楚操作要求。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操作。
(2)制作响罐
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装进罐子里,盖上盖子做好响罐。
(3)我的发现
幼儿说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
3.我和响罐一起唱
(1)我的响罐: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罐子里的东西,分组站好。
(2)我和响罐一起唱:用响罐做乐器一同演唱《数鸭子》,随音乐退场。
活动延伸
探索同样的物体,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内,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2、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大全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三种梨的特征,发现生活中有不一样的梨。
2.对梨产生兴趣,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三种不同品种的梨、托盘若干、布、摸盒。
活动过程:
(一)猜梨,引导孩子回顾关于水果的已有经验。
1.提出任务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水果,请你们一起来猜一猜!
2.猜梨
(1)猜猜砀山梨
“布里包着的可能是什么水果?”引导幼儿从形状上猜测简单小结,介绍砀山梨。
(2)猜猜香梨
“布里包着的可能是什么水果?”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上猜测简单小结,介绍香梨。
(3)猜猜丰水梨
“盒子里装了两只一样的水果,请两个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猜猜看可能是什么水果?”
简单小结,介绍丰水梨。
(二)比梨,帮助幼儿感知梨之间的显著不同
1.比较梨外部特征
引导幼儿比较,并适时地根据孩子的。回答从大小、颜色、触摸果皮的感觉等方面提炼。
2. 比较果肉的颜色特征
引导幼儿猜测,教师用刨刀刨出梨肉,请幼儿直接观察。
3. 比较梨的味道
(三)结束
引发幼儿继续在生活中寻找不同品种梨的兴趣。
3、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大全
活动目标
1、能判断、比较手的大小。
2、能说出爸爸大手的本领,为爸爸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1、爸爸和幼儿在家里一起准备好材料(在纸上画爸爸一只手的轮廓),带到班上。
2、《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判断比较手的大小。
难点是让幼儿说出爸爸的本领,为爸爸感到自豪。
活动过程
1、手指律动,引起兴趣。
老师与幼儿围坐在一起,做拍手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认识大手印。
教师出示一个大手印。
“老师这里有一个手印,谁来猜猜手印是谁的?有什么本领?”
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3、启发幼儿说说爸爸大手的本领。
(1)请幼儿将自己的小手放到爸爸的手印上,比比大小。
“幼儿和爸爸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2)鼓励幼儿讲讲自己爸爸大手的本领。
“爸爸的大手会做什么事情呢?”
“爸爸的大手能做这么多事情,可真厉害啊。”
“你们的爸爸棒不棒啊,你们的小手什么时候能像爸爸一样呢。”
“幼儿喜欢爸爸的大手吗?我们怎样才能和爸爸拉拉手呢?”
“咱们在爸爸手旁边放上自己的小手。”
播放音乐《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引导幼儿做拉手动作。
活动延伸
帮助幼儿将爸爸一只手的轮廓作品贴到墙上,引导幼儿讲讲自己和爸爸的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