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白头吟》全诗翻译赏析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学体裁】乐府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①落花句:指已落之花,羞于重返故枝。
②白头吟:乐府楚调曲名。《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他的妻子卓文君作了一首《白头吟》,以表达自己的哀怨,相如因此取消了娶妾的打算。
乐府诗《白头吟》约写于早年游成都时,表现了李白对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这两句是说,东流之水绝不会回头向西,已落之花羞于再返故枝,夫妻分离以后,便难望重新结合了。写得情辞婉转,哀婉感伤。
成都锦江水向东北流去,水波上荡漾着一双鸳鸯
雄鸳鸯筑巢在汉宫树,雌鸳鸯戏弄秦草芳地
雌雄鸳鸯宁同万死碎绮翼
也不忍心在云间两分张
此时皇后阿娇正因失宠而妒嫉
独坐在长门宫,日愁夜涕
为了挽回皇上的恩宠
不惜用重金买司马相如的词赋,而使汉武帝回心转意
司马相如作赋得了黄金,富了,有钱了
男人就是喜新厌旧,容易生异心
某一天司马相如将要聘娶茂陵美女的时候
卓文君因此写赠白头吟
东流水难作西归水
落花辞条羞于见故林
兔丝固然无情,随风东西倾倒
谁使女萝枝天条,而来强行萦抱
两草犹如一心,人心却不如草
别卷起龙须凉席,任它落满灰尘,长满蜘蛛网丝
留琥珀枕倒是可以留着,也许会有旧梦重温
倒出去的水再收回就难以满杯
抛弃了的妻妾也难以重新回来
古往今来,得意者不相辜负的夫妻
恐怕只有青陵台边的韩凭夫妇
译文二:
浩荡的锦水向东北流去,浪波上,荡漾着一对鸳鸯。
雄鸟栖息在汉宫的树巢里,雌鸟鸣叫在秦庭的草地上。
宁可千万次粉碎那美丽的翅膀,也不愿在云间两情隔断。
这时候,阿娇正怀着如焚的忌妒,独坐在长门里,愁望着夜色降临。
她痴心地等待着皇恩的眷顾,哪可惜花千金买相如辞赋。
相如作赋后得到了黄金,男人的心却总是喜心厌故。
有一天他要娶茂陵女子了,文君写下了泣血的《白头吟》。
东去的流水再不会西归了,凋谢的桃花怎能再上枝头?
兔丝是一种无情的植物,在风中它只会任意倾倒。
谁曾想女萝枝应运而生,在岁月的波折里两相缠绕。
两颗草都能够一心一意,人的心怎么就不如野草!
别卷起那一床龙须席子,就让它恣意地结网生丝。
且留下那一对琥珀枕头,说不定有旧梦悄悄来袭。
泼出的水再收时不满杯了,负心人哪里能回心转意?
自古得意的人相亲相恋,只有那冤魂化蝶的韩凭夫妇了。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前游成都时,感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而写的。同时,穿*汉武帝、吕尚和韩凭夫妇的故事,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并对得意相负的人们进行了鞭挞。
《白头吟》是乐府旧题,属楚调曲。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大量用典,情理交融,诗意缠绵,余音袅袅。李白在这首诗里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历史故事作了深刻的开掘,改变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从中反映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都是蜀郡成都人,他们的爱情佳话就诞生在这里。当年,贫困的司马相如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与新寡的卓文君相遇。相如以一曲《凤求凰》,赢得了文君的芳心。当俩人的爱情受到来自卓家的阻碍时,文君毅然和相如私奔。鸳鸯,水鸟名,善于行走和游泳,飞行力也强,羽毛华丽,因止则相偶,飞则成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比喻男女情爱。杜牧有诗云:“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苏庠有“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崔珏《和友人鸳鸯之诗》:“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采莲无限蓝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李白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共浴爱河的鸳鸯戏水图。不过,“波荡”一词,预示了下文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波折。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相如和文君并非宫中人物,怎么这里出现了“汉宫”和“秦草”的字眼呢?原来,和相如相纠结的,还有一对人儿,这就是汉武帝和陈阿娇。一个“秦”,一个“汉”,以朝代的相隔,喻夫妻的分离。再说,相如和文君在成都过得好好的,怎么就和汉武帝搭上了关系?原来,汉武帝读了相如的《子虚赋》后,就下诏把他召到京城长安去了。文君和相如依依惜别。在汉宫里,阿娇已遭冷遇。巢,筑巢。弄,玩耍。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这是爱情的誓言。文君希望和相如厮守终身,她忍受不了夫妻的分离。若“云间”喻地位之高,则是阿娇不忍心*入冷宫。绮翼,美丽的翅膀。分张,分开。
拓展阅读
1、虞美人听雨全词翻译及诗歌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断雁:失群的孤雁。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无情:无动于衷。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青春年少时,在歌楼上细听雨声,烛昏罗帐,尽情欢乐,蜜意柔情。人到中年时,在客船里细听雨声,断雁西风,江阔云低,开阔深沉的。情怀啊!离群的孤雁,悲鸣在西风之中。
晚年的今天,在僧房内细听雨声,头发花白,历尽沧桑,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落到天明。
年少的时候在歌楼上听雨,红烛摇曳,昏暗了罗帐。中年在异乡的小舟上听雨,广阔的江面上白云低垂,一只离群的大雁在细风中哀鸣。
作者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词作品。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这是一首借听雨简述生平的词,词人通过对自己少年、壮年、暮年三个阶段听雨时的情景和心情的对比描写,简述了自己历尽悲欢离合的一生,抒发了对年华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上片分别写词人少年、壮年时听雨的情景。少年时听雨是在歌楼上,面对的是红烛、罗帐和俊俏歌女。一句“红烛昏罗帐”,活脱脱勾勒出一个正值青春年少、风流倜傥、纵情享受的少年郎形象。其后即写壮年时的情景。壮年时听雨是在客舟中,仅是地点的转换,气氛就从温馨转至悲伤。“客舟”暗示词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而客舟中的词人,看到宽阔的江面和低压的云层,听到远处伴着西风传来的声声雁叫,心中的感慨不言自明,相对于少年时的无忧无虑,壮年的词人则是满心的离愁别绪。
下片先写暮年时的听雨情景,而后总体抒情。词人暮年时听雨是在僧庐中,此时宋朝已经灭亡。相对于客舟,僧庐更加冷清凄凉。“鬓已星星也”一句与“僧庐”和“听雨”交相呼应,它们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凄凉、萧索的画面。结尾三句,词人进行总括,同时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词人的感慨。词人漂泊一生,潦倒一生,历尽悲欢离合、国破家亡,心中积蓄了万千离愁,本是情深至极,却反说“无情”,实是无可奈何之语。正因有情,正因情深,故而伤心难过,既然如此,不若无情。“一任”两句是词人经历了种种漂泊和离别之后发出的无声感慨。
2、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文译文及赏析优秀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应该是这期间所作。
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文译文及赏析优秀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4、李白赠汪伦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慕之情(1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