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蝶恋花·秋思》阅读答案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2

周邦彦《蝶恋花·秋思》阅读答案及赏析

《蝶恋花·秋思》此词描述与情人辞家早行的全过程。上片写别前,下片写别时、别后。全词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这样的组合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随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表情与动作的变化。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牵金井:辘(lì lù),指往井里汲水时辘轳转动的声音。金井,指用黄铜等装饰护栏的井。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叙事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6分)

1.①这首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景叙事的。(1分)②“月皎”“乌栖”表明是在夜里,(1分)“更漏将残”表明夜将尽,(2分)“辘牵金井”(人到井边汲水)和“鸡相应”则表明天已渐亮。(1分)(分析部分,若答上阕是写离别前,下阕是写离别时和离别后,可给3分)

2.①用“冷”来形容睡了一晚的红枕,巧妙揭示出人物哭之悲和哭之久,以致泪水把枕芯都浸湿变冷了;(2分)另外,“冷”字也为下文写离别的到来奠定了凄冷悲伤的感情基调。(1分)②“难听”并非指离别时说的话不好听,相反的,离别时叮咛嘱咐的话很缠绵动情,很中听,(1分)只是因离愁满怀,不忍细听,(1分)生动地写出了人物之间情深意重、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1分)

①月皎:月色洁白光明。语本《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②更漏:即刻漏、漏壶,古代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

③轣辘(lìlù):象声词,形容车轮或辘轳的转动声,此处指井上汲水辘轳转动的声音。宋梅尧臣《送辛都官知鄂州》诗:“车动自轣辘,旟轻自舒舒。”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

④眸:眼珠。炯炯:明亮或光亮貌。晋潘岳《秋兴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⑤红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红色枕头。

⑥执手:犹握手;拉手。《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鬓影:鬓发的影子语本唐骆宾王《在狱咏蝉》:“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⑦徊徨:徘徊彷徨。形容惊悸不安或心神不定。蔡邕《琴操》卷下引汉王嫱《怨旷思惟歌》:“虽得喂食,心有徊徨。”

⑧别语:惜别之语。唐韩愈《送灵师》诗:“别语不许出,行裾动遭牵。”

⑨阑干:横斜貌。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横斗柄:谓北斗星的柄横斜。指拂晓时分。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辘轳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了泪水,她一夜来眼泪未曾停流,连枕中的红绵都已浸湿。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人越走越远,偶尔传来晨鸡的报晓之声,与那远人的脚步声遥相呼应。

《蝶恋花·秋思》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从词意看,此词是周邦彦在一个秋天的早晨为送别情人辞家早行而作。具体的送别对象与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此词描述与情人辞家早行的全过程。上片写别前,下片写别时、别后。全词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这样的组合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随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表情与动作的变化。

此词上片写离别前之情景。开首三句自成一段,表现由深夜到天将晓这一段时间的进程。“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皎洁明亮,栖乌误以为天亮而惊起噪动。这是从听觉和视觉,着重在乌啼,不在月色,主要是从听觉方面的感受概括出来,暗示即将动身上路者整夜不曾合眼。“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时间在推移,更残漏尽,天色将明,井边响起了辘轳声,已有人汲水,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这三句写从深夜到曙色欲破之景况,均由离人于枕上听得,为下文“唤起”作铺垫。”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又是时间推移的必然进程。即离别的时刻到来了。“两眸清炯炯”,形容一夜未睡熟的情景,如睡熟则应为“朦胧”;又是离别在即时情绪紧张的情景。“炯炯”,是说泪珠发光,联系下句中“泪花”二字,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以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此外,这里还暗中交待这位女子之美貌,“眼如秋水”,烘托出伤别的气氛。至于“红棉冷”,则暗示她同样一夜不曾睡稳,泪水已将枕芯湿透,连“红棉”都感到心寒意冷。

词作下片写别时及别后之情景。首三句写门外分别时依依难舍之情状,“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霜风吹鬓影”,这句写实,表现出临别仓促和极度悲伤,而来不及也无心情梳妆打扮的情态,极其生动传神,在行人心中刻印下别前最深刻之印象。“霜风”吹拂,鬓发散乱,更增添了暗淡凄凉的气氛。“徊徨”,“去意徊徨”,表明情人几度要走,几度却又转回;此外,又表现情人心绪不宁,“彷徨”无主之状。“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由于过分难过,即使要想互诉离愁别绪的话语,也听不下去。结末二句,写别后之景象:“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前句写空闺,后句写旷野,一笔而两面俱到。闺中人天涯之思,行人留恋之情,均不是用言语所能说尽的,故以景结束全词,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全词将别前、别时及别后之情景,都一一写到,画出一幅幅连续性的画面。词中没有盛情的直接抒发,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的词语,而主要是靠所描绘的不同画面,并配以不同的声响,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充分地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词作还特别精心刻画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如惊乌、更漏、辘轳等;着意提炼一些动词与形容词,如栖、牵、唤、吹、冷等,增强了词的表现力,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气氛。

拓展阅读

1、犯》翻译 原文 想感情

粉墙低,梅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今年对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悴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这首《犯》也是谈的技巧时不可少的例子。初看这首词,只觉它跳动得厉害,不容易把握住它的脉络。但仔细寻味以后,就会看出作者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去写梅,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情怀,委宛曲折;而且写梅又是为自己写照。笔墨的照应、映带、收放、开合,都十分讲究。从技法来说,确是大可玩味的。

写这首词之前,作者正在地方上*;写词的时候,他已经准备离任他往了。客中孤寂,梅曾经是他的惟一知己,如今却又要舍它而去,心情实在难过。由此又想到自己近来行踪不定,宦情冷落,颇有身世之感,于是借梅抒*怀。词的题旨就是这样。

整首词句句紧扣梅,也句句紧扣作者自己。你看他先从眼前写起,然后追到去年,又从去年绕回到眼前,再从眼前推开去,写想象中的未来的情景。前后呼应,上下串插,结构何其严密,笔墨又何其灵动!

作者分明意在写出自己年来落寞的情怀,却借梅作为衬垫,委宛表达。人与梅仿佛溶化成为一片。应该注意的是,其中的“依然旧风味”、“无限佳丽”、“旋看飞坠”和“一枝潇洒”,都是既写了梅,也暗暗透出作者自己的景况的。

2、《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译文

先秦:佚名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矣!

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槁。有位女子遭遗弃,内心叹息又苦恼。内心叹息又苦恼,嫁人不淑受煎熬。

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焦。有位女子遭遗弃,抚胸叹息又长啸。抚胸叹息又长啸,嫁人不淑多苦恼。

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焦。有位女子遭遗弃,抽噎哭泣泪不干。抽噎哭泣泪不干,悔恨莫空长叹。

中谷:同谷中,山谷之中。孔疏:“中谷,古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此类也。”蓷(tuī):益母草。《尔雅·释草》:“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叶似荏(萑),方茎,白华,华在节间,又名益母。”

暵(hàn)其:即“暵暵”,形容干枯、枯萎的样子。暵,晒干。干(gān):干枯。

仳(pǐ)离:妇女被夫家抛弃逐出,后世亦作离婚讲。仳,别,分别。

嘅(kǎi)其:即“嘅嘅”。嘅,同“慨”,叹息之貌。叹:叹息。

遇人:逢人,嫁人。遇,相逢,不期而会。艰难:困难。郑笺:“有女遇凶年而见弃,与其君子别离,嘅然而叹,伤己见弃,其恩薄。所以嘅然而叹者,自伤遇君子之穷厄。”

脩(xiū):干枯,败坏。一说长。

条:深长。歗(xiào):同“啸”,号,呼叫,悲啸之声。

不淑:不善。一说无用。

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啜:哽噎抽泣貌。

何嗟矣:同“嗟何矣”。嗟,悲叹声。一说句中助词。何,言无济于事。,与。郑笺:“,与也。泣者,伤其君子弃己。嗟乎,将复何与为室家乎?”

全诗三章,每章的意都差不多,反复吟咏,突出主题: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妇女在春时代被男子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忘恩绝情的丈夫,最终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可见中国妇女地位的低微,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益母草是中*,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益母草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现代也常用益母草作妇女病*调养之用。益母草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生育、家庭、夫妻,由草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摆在一块,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太悲惨。因此,“中谷有蓷”一句,是起了隐喻作用、感情引导作用和启发联想作用。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觉悟的感叹。被薄幸丈夫抛弃,她不仅仅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矣”的结论。这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吟唱出来,当然是对更多已婚未婚妇女的提醒和劝告。在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身上,仍然保留着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这正是她灵魂中清醒而坚强的一面,启迪着人们。

《王风·中谷有蓷》反映的是东时期下层妇女的生活状况。这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只是《毛诗序》以为是“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

3、淮中晚泊犊头 翻译 苏舜钦

,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

原文: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⑴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幽静偏暗之处的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川:满河。

春天的阴云垂落在旷野,田野里到处绿草青青。偶尔看见幽香的开放,那一株树因此明亮美丽。黄昏的时候,我乘一叶孤舟停靠在古旧的祠堂下,在满河的烟雨中凝望那渐生渐满的潮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2分)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2分)

(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时见幽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闪现出来,红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2分)

(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2分)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闪现出来,红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作者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这就是“时有幽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不是飞鸟,不是走兽,不能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作者欣,这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是很快意的。

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相关推荐:

4、辛弃疾《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金坛》练习

(二)古代诗歌(本题共2小题,9分)

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说。春正好、故园桃李,待君发。儿女灯前和泪拜,鸡豚社里归时节。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治国手,封侯骨。腾汗漫,排阊阖②。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常日念君归去好,而今却恨中年别。笑江头、明月更多情,今宵缺。

【注)①汤朝美,江苏金坛人。曾被谪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后遇赦返乡。辛弃疾作此词送行。②汗漫,指太空。阊阖,指天门。“腾汗漫”两句喻仕途腾达。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词的开篇就希望汤朝美不要提十年一梦的痛苦的谪放生活,体现了对朋友的关心、关爱之情。

B.联想到友人要在春社日与儿女挥泪告别,作者心情沉重。“桃李”“”等意象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C.下闵中“治国手,封侯骨”两句是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诗书勋业”则是作者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D.本词既写眼前的实景,又描绘想象中的场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丰富了词的内容与情感。

16.请结合诗歌内容,“常日念君归去好,而今却恨中年别”这一转折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6分)

15.B(“儿女”一句是作者想象友人返乡后与家中儿女欢聚的情景)
16.①“常日念君归去好”体现了作者对身处蛮荒之地的朋友的担心,希望他早日返乡。②“恨别”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中年别”更增加了离别之愁苦。③一个“却”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更为深沉地表达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5、《勉学》文言文笔记

一、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

《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他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在颜氏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

一个人无论出身于什么社会阶级,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必须努力学习、努力书,没有人可以例外。

科举制度下,一个人可以凭借天分与勤奋书从平民登上仕途,提升自己与家庭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这个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天,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基本上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这不需要多说。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狠下工夫,好好几年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实在极为必要。

颜之推指出:“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我们今天做父母的也要这样教育子女,时时提醒他们,年轻时候是否努力书,将决定他们一生的事业与荣辱。

二、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好是最靠得住的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好是最靠得住的。

这一点在社会剧变时看得最清楚。颜之推出身于南朝的梁代,梁亡入北齐,北齐亡又入北,隋代北又入隋,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他亲眼看到在“朝事迁革”的时候,许多昔日的权贵子弟顿失父兄荫庇,自己又不学无术,无一技之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狼狈不堪。而那些曾经努力书、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则总可以找到事做,不至于沦为“小人”。

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学问好,所以虽然经历了四个朝代,却都有官做,而且*清显。

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告诫子孙说:“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这是说,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出身富贵家族的人毫不费力就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一旦社会变动,家族衰败,就要靠自己了。

一个书有学问的人总还可以找到立足之所,而一个不书没有本事的人便只好沦为下层阶级的贫民了。

所以颜之推告诫子孙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书也。”

还有一句古话,就是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你就算是留一箱金子给子女,未见得能让子女一辈子生活安逸,因为金子是会光的,也是可以随时失去的。可是如果你让子女了书,有了知识,那是永远不完也不会失去的。

今天也有很多人认为书并不重要,趁早赚钱才重要,没多少书却发了大财的人不是有很多吗?

颜之推认为,未经努力书而获取富贵的例子是有的,但那是极少数的人,一种是运气特别好,一种是天纵英才,不适用于普通人。不努力书,而想靠侥幸取得富贵,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而踏踏实实靠书取得名利者,虽然也有失败的,但毕竟不多,成功者的数量远远超过失败者:“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荼。”

辛辛苦苦了一辈子书,却一点都没有享受到书的好处,这样的人毕竟像日蚀一样少,而名利双收、生活安逸的人,却像草一样多,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这一点呢?

三、告诫子孙说,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书、努力学习

书既然如此重要,颜之推告诫子孙说,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书、努力学习。少年书固然最重要,但万一少年失学,也还是不能自暴自弃。年纪再大,书总比不书强。

他先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以自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书要趁少年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书最容易记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经验。

教育子女书,一定要抓紧青少年的时光。颜之推说少年时代人“精神专利”,长大以后就变得“虑散逸”,这是非常准确的,青少年时代书事半功倍,中年以后书就事倍功半了。

青少年时代书非常重要,但万一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好好书,是不是就应当放弃书呢?

颜之推说:“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年少时生活坎坷,失去了书的机会,年纪大了有了机会,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可自暴自弃。颜之推举了很多古人的例子,比如孔子、曾子、荀子、曹操等人,有的是从小到老学而不倦的,有的是开始较晚但终于有成的,然后总结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习书是一辈子的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

现在常常看到有些人,年少时没有好好书,成年后虽后悔,却不愿继续努力,觉得已经晚了、来不了,这其实就是颜氏说的“自弃”。不论什么年纪,只要可能,都可以开始书,永远不会嫌迟。自己坚持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典范,“学到老”的道理不用多讲,你在做,孩子慢慢就明白了。

点击查看更多周邦彦《蝶恋花·秋思》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9617.html

热门阅读

  1. 优美的好句子学生摘抄
  2. 最新送给同学的创意结婚祝福语
  3. 女朋友生日贺卡祝福语
  4. 新春对联集锦
  5. 关于《难忘的一课》优秀的教学设计
  6. 平凡中的陪伴最心安杂文随笔
  7. 幼儿大班科学我从哪里来的优秀教案及活动反思
  8. QC员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9. 寓言故事:粤人成仙
  10. 关于远方作文2500字
  11. 早安励志正能量语录
  12. 关于爱的记叙文
  13. 元曲名句大全
  14. 唯美的爱情句子精选
  15. 有个性的高考加油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