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为一组诗,共二十首。诗前有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检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见这一组诗作于归田闲居之时,都是酒后之作,但并非成于一时。
前四句写归田闲居的自我感受。前两句说居住在人世间,却无车去马来的世俗交往的烦扰。意为归田之后,尽管仍没有脱离纷纷扰扰的人世,却摆脱了许多车马喧嚣的烦扰。这种烦扰本来是很难摆脱的,可是作者却摆脱了,透露出作者对争名逐利的*生活的厌恶,对闲居恬静生活的喜爱。后两句自问自答,对前两句所说的情况作了解释,说明只要内心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即使处于喧嚣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住在僻静的地方一样。作者从心理上解释前四句,认为只要从心理上厌恶世俗的烦扰,任凭世俗如何烦扰,也能够摆脱而保持括静悠闲的心境。作者在闲居生活中领悟了这个心理学的道理,这个道理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对世俗的深恶痛绝和对闲居恬静的喜爱,是很难领悟到的。
接下四句写闲居的生活和所见的自然之景。秋象征高洁而不随流俗,爱菊成为作者生活的一个内容。他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心里悠然自得。偶然一抬头,南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注意看山,山却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热爱自然,自然景物也随着他的出现而出现。人到作者喜爱自然已到了与自然浑然为一的境界。时已傍晚,作者用“佳”字写南山之美,也正是作者热爱自然心理的反映。山鸟相伴归林虽是眼前之景,何尝不是反映作者厌恶*生活而归田的心理?可见作者不单是写自然之景,而且是从写景中表露出自己归田闲居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说:从这大自然的景色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淹,本来要说明一下这真谤,可是到要说的时候已忘记了该怎么说。那就是说人与自然既然浑然为一,那么人生就听凭自然吧。言外之意,人生何必去争名逐利,扭曲自己的本性。
情、景、理结合是本诗的主要特点。前四句言情,但情中有景。“而无车马喧”,实际是有喧嚣不断的车马,只是由于作者“心远地自偏”而不见不闻而已。而“心远地自偏”正是作者从厌恶世俗喜爱闲居恬静的心理中悟出的道理。中间四句主要写景,而景中有情有理。东篱采菊见出悠然自得之情;“见南山”中传出热爱自然之情,“佳”字正是这种心情的表露;而“飞鸟”句更表露了其厌倦*生活和喜爱归田的情感。末两句言“真意”亦从景中而来,其中又包含着理,但作者没有说出,含蕴而有味。一篇短短诗歌中,既言人情,又写自然之景,并道人生哲理,实在是精练之极,蕴厚之至,而且三者结合得浑然一体,水***融,见出了其艺术的纯熟和高超。
拓展阅读
1、《与子俨等疏·〔东晋〕陶渊明》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告俨、俟、份、佚、佟: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四友:指孔门弟子。 孺仲贤妻之言:东汉王霸字孺仲,年轻时就有高节,避世隐居。他的朋友令狐子伯后来做了大官,子伯的儿子也做了官。一次子伯叫他的儿子给王霸送信,王霸见人家的孩子做了官,那么有排场,而自己的孩子蓬头粗服,很是惭愧。他的妻子说:你立志不*,生活自然艰苦,儿子自然也要耕田,耕田的人怎能像*的人那么讲排场?你怎么忘了当初的志节为儿子惭愧起来了呢?王霸听了十分佩服,就和她安心隐居了。 二仲:指西汉求仲、羊仲两个隐士。当时兖州刺史蒋翊辞官归乡,在院中辟三径,只与这二人来往。 莱妇:楚老莱子的妻子。她曾坚阻老莱子接受*。 羲皇上人:意谓伏羲时代以上的人,据说那个时代的人是没有多少欲求的。 好疏:很疏远。 大分:指寿命。 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 鲍叔、管仲:《史记·管晏列传》载二人分财利的事,“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后二人各事其主,管仲失败,鲍叔又荐举他做齐相,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归生、伍举二句:归生、伍举皆楚国人,相友善。后伍举因罪避害逃亡到晋国*,归生作为楚使者使晋,途中与伍举相遇,遂坐地共食,谈起旧日情好。归生归国后在执政面前讲起楚材晋用于楚不利的情况,并保举伍举,执政就把他召了回来,伍举归楚后协助公子围,继承王位,立下功劳。
渊明挂冠已10年多了,安静的田园生活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可是,毕竟是“岁月掷人去”,老境不觉来临了。不久前,又发生了刘宋代晋的大变故,这似乎也预示着他的人生道路离终点不远了。一场大病过后,他给自己的五个儿子写了这份疏札。这篇文字虽是带有训诫、遗嘱的庄重性质,可读来大体絮絮如家常,叫入觉着亲切。
中间一段是在小辈面前回顾自己的一生。照理说,要谈的话很多,像他这样的读书人,也该谈谈阅历、成就;但他没谈那些,只谈了两件关乎儿子和自己的“人伦日用”之类琐事。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家贫游宦四方,后来考虑到自己性情与世俗多不投合,这样下去怕要招惹祸事,于是打定主意辞了官,又叫儿子们吃苦了。这样的话头他在其他好几篇诗文中都谈过,疾患之中又一次提起,显然是有看重的意思,辞官归田看来就是他平生可以称说的大事业了。不过,这次提起语气有别,不像《归去来兮辞》那般“载欣载奔”,也不像《五柳先生传》那般的“忘怀得失”,话语中明显有一种歉疚感和怅惘的意绪。他面对的是孩子,面对的是目前家计和将来孩子的生计,来不得那么浪漫了。这里的“使汝等幼而饥寒”、“抱兹苦心,良独罔罔(惘惘)”和下段的“汝辈稚小家贫……”等语,都是发自内心的至情至性的话语。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面对儿子们的饥寒,抚躬自省,怎能无动于衷呢。下面他又谈到自己的爱好,说自己从小就喜好琴书,喜好闲静,这两桩喜好都曾叫他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许“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样的话不算挺特别,而“见树木”以下几句则是难得的妙语了。他说,见树木荫影重叠,季节换了,鸟鸣也变了,他感到十分的高兴。五六月炎天,躺在北窗下,承受那阵阵袭来的凉风,又多么快活啊,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了。多么具体、细腻,又多么坦诚,只有那具有诗人的锐感、又能以童稚之心对待生活的人,才能说出这些话来。病中说这些话,除了表现出自己热爱自然的禀性外,还表现出目下对生活的眷恋。他把这些话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会是如何感动啊。下面他感叹“缅求在昔,眇然如何”(想想那些过去的时光,实在叫人渺茫啊),心里又不平静起来了。
渊明就是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的,文字简短而具体,就像回答“您平生最大的满足与遗憾是什么”的问卷一样,他从于子、于己两个角度作了回答。回首平生,没有什么勋绩伟业,这不是什么谦虚,正是他的真诚、可爱处;也没有一味地“达观”,无悔于退隐,又挂虑儿子们的饥寒,无惧于命终,又叹息日月易逝,佳时难再,这也是他的真诚、可爱处。“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杜甫这两句诗,若排除讥讽的意味,正说到渊明的实处,他也是一个有情有性、有爱有憎的凡人,这临“终”遗言不正托出了他的心迹么?
2、风流子·秋郊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代:纳兰性德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重阳节过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黄叶在疾风中凋落。记得春日骑马来此踏青时,多么的意气风发。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萧瑟肃杀,空旷凋零。秋水映破长空,寒烟弥漫,苍穹飞雕,一片苍茫。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人生在世,年华易逝,须及时行乐。春天过后,依旧心绪绪无聊。想想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猎,英姿勃发,在夕阳下挥毫泼墨那是何等畅快。
注释: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sāo)**。记玉勒(lè)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diāo)。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zào)雕(diāo)飞处,天惨(cǎn)云高。
****:秋日风吹草木声。玉勒青丝:玉饰之马衔及马缰绳。此代指骑马游春。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首饰。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寒烟如织:清寒浓郁的烟雾弥漫在四处。皂雕:一种黑色的大型猛禽。天惨: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bìn)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chǎn)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gū)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东君:司春之神。刬地:只是、依旧、照旧。短衣射虎:短衣,打猎的装束。射虎,用汉李广故事。在诗词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气概、英勇豪迈。
上片布景,展现行猎的场景。谓平原革枯,黄叶****。这是重阳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时节,郊外平原,行猎的时间、地点,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现场,却引起对于另一场景的思忆。接着,“今来是”,现场的场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残”、“惨”,显示今日郊原的萧瑟情状,并以记忆中的“玉勒青丝”加以映衬,令今日郊原,更显萧瑟,为布景。
下片说情,谓人生在世,应当及时行乐。此生若能够穿着短衣,在原野打猎,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着黄昏,靠着马背,在夕阳影里,任意挥毫。下片就眼前事叙说观感,即就“短衣射虎”,表达词人的人生观感。
全词情调悲壮,意境沉雄,艺术上似已达化境。词人使用了黄、青、翠、碧、红、皂、惨、白等多种反差比较大的颜色,使词境绚丽,色感丰富。于秋景、猎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谓神来之笔,犹如东坡笔下有小乔,稼轩词中有红襟翠袖,而又比这二者更富活力与诗意美,故她又是一种象征,以下阕中的“东君”称之,并不为过。这样写,使全词刚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词的一格。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慷慨激烈的壮怀和伤春悲秋、忆昔怀旧的情绪,并抒发了岁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叹。
3、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1)此诗大约作于哲宗元符二年(1099),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他终年仅五十岁,这首诗当属夕阳之作。这组绝句共四首,这是其中第四首。
(2)快意:称心满意,愉快阅读。读易尽:恐怕很快就读完了。
(3)可人: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朋友。期:盼望。
(4)“世事”句:世界万物每每违心,不得遂其心愿。
(5)“好怀”句:好怀:指心胸开怀,心情舒畅。全句系从《庄子》化意而来。据《诗林广记》引谢枋得(迭山)语:“无已此诗云‘好怀百岁几回开’,其化事甚巧。盖是用《庄子》盗跖之言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疾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不用其语,而用其意,谓之化。”
这是作者名篇之一,也是自认的得意之作。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读到一书,生怕它很快结束,但恰恰又很快就读完了。意味相投的朋友,盼望能来,可总是等不来。这是常人经常碰到的情况,作者从亲身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了这两句名言。“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好书读完,好友不来,连个交换看法,谈谈心得体会的人都没有,真是人生大缺憾!转而一想,世上万事,总不能遂人心愿,这是谁都会经常碰到的情况。所以,古人才说,人活百年,让人没有忧患、心胸开朗、开口常笑的日子能有几回呢?既然如此,何必自寻烦恼、徒生惆怅呢?此诗写出后,他十分得意,又在另一首《寄黄充》诗中重用了此意:“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对世人常遇情况,作者却能提炼概括,并成名句,决非偶然。其一,他是宋代贾岛,苦吟精神不亚唐人。黄庭坚曾有诗云:“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诗林广记》云:“陈师道平时出行,觉有诗思便急归,拥被卧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而后起。”真是“闭门觅句”者也。“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的感觉,人人皆有,但若要冥思苦想,闭门觅句,那就只有陈师道这位苦吟诗人了。其二,元符年间(1099左右),哲宗仍然在位,变法派与保守派之争已转为朋*之争,变法派对“元佑*人”的打击报复仍未结束。陈师道盼望的可人朋友,一个个被贬远方,黄庭坚投荒四川戎州、苏轼流放海外儋州、秦观被贬雷州、张耒任职宣州,不要说这些朋友来相聚相谈,有的连生死都不得而知。作者只有自个儿饿着肚子,忍着严寒读书苦吟了。正是作者切身体会,呻吟觅句,人生“艰险时多,好怀时少”,才能成就如此得意名作,得出如此名句:“客有可人难期来,书当快意难共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