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鉴赏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一】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矣!”
【赏析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拓展阅读
1、《李白早发白帝城》注释、翻译、赏析
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导读】
唐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而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西北),行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遇赦东归,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写下了这首有名的诗。此诗有的版本题为“下江陵”。
【原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①,千里江陵一日还②。
两岸猿声啼不住③,轻舟已过万重山④。
①朝辞:早上辞别。白帝:白帝城,东汉公孙述所筑,故城建筑在现在的重庆奉节县东、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彩云间:白帝山很高,早上从下仰望,阳光映射着山间迷雾,像是耸立在色彩缤纷的云端里。②千里江陵:《水经注》言自白帝至江陵相距一千二百里。江陵:现在的湖北江陵。这句写江水湍急船行快速。③猿:猿猴。这段长江两岸的山里猿猴很多。啼不住:啼叫声在两岸的峡谷中回荡不止。住:停息。④轻舟:轻快的顺水船。
清晨辞别白帝城彩云飘在天上,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能返还。
两岸的猿啼声像还在耳边回荡,
轻快的小船已飞越了万重青山。
这是诗人遇赦时在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写下的诗,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诗人个人的遭遇感受。诗篇极其传神地描写了长江三峡的特点,给人感受到一种迸发的激情、勇气和欢愉,成了写三峡的千古名篇。
诗的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为全诗定下了愉快优美的基调,既提示了时间、地点、环境,又构成了瑰丽的色彩和祥和的氛围。白帝城被五光十色的彩云所萦绕,给人以浪漫迷离之感,饱含了诗人喜悦之情,同时又隐含着白帝城地势高峻,为下句船行之快做好铺垫。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构成了时空上的强烈对比,带有明显的夸张,使三峡之险、江流之急的景象如在眼前,而诗人急于归家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是倒叙行船过程。诗人舍沿途万千景物而不写,只抓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猿声”做文章。“两岸猿声啼不住”是点睛之笔,之所以“啼不住”,是船行飞快的典型感觉。也正是这不绝于耳的猿声增添了音响效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增加了诗的神韵。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写船行之速,一个“轻”字既写出水急船快,更写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李白一首有名的快诗。描摹景物抒*感畅快淋漓,形象逼真,读来有“晕船”的感觉。诗篇浑然天成,毫无雕镂文饰,历代评论家给予此诗高度评价,称之为“历代七绝第一”。
2、浅谈《满江红·怒发冲冠》 鉴赏古诗词作文1800字
我们一直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那我们为什么非要把岳飞说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不可呢?
岳飞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在国破家亡之际,岳飞带领将士们组成军队北伐,连当时的金兵对此都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是这么一位有才的,骁勇善战的爱国志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满江红》。
对岳飞的了解可以从诗词入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胸中的愤怒似山火猛烈,愤怒的头发冲直,独自登楼凭栏眺望,一阵急风暴雨似的潇潇声刚刚停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登上高楼,在庭院的栏杆边,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奋发图强的豪情在胸中汹涌澎湃。三十功名尘与土,百千里路云和月:回顾过去,自己虽到了而立之年,但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小,功名、事业犹如尘土,微不足道。瞻望前程,收复国土依然任重而道远,此处暗语自己报国壮志难酬的遗憾。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要虚度光阴,等到你从黑发少年变成白头老翁时再后悔,就只能空有悲伤凄切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北宋从此灭亡的奇耻大辱至今尚未血洗,臣子内心的愤怒,何时才能泯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我要挥师北伐,驾着战车,踏破重重险关要塞,直捣敌人的巢穴,其实这里运用典故,姚嗣宗:“踏碎贺兰山,扫清西海尘”,在这里用打败西夏的壮志来表达打败金兵的豪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有雄心壮志,打仗时饿了就吃敌人的肉,渴了就喝敌人的献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等到收复旧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好消息。
其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最能体现岳飞矢志抗金时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
先谈首句,这句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是千古名句,而且都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侵律者,收复中原,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也是这句明显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渴望趁年轻为国捐躯做贡献,不求功名回报的赤子情怀。这既是作者的自勉,也是他对有志青年的殷切勉励。
再谈第二句,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胡虏就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虏:俘虏,这里的胡虏,匈奴都是对女真贵族侵略者的蔑称。抒写作者扫荡敌人,洗雪国耻,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心,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浅谈诗句后,再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岳飞是否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
我们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其实是一个近现代的概念。我们对岳飞的共同认识,也早已超越了时间的界限,民族的隔阂。自宋以来历朝历代,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都对岳飞表达了最高的敬意,把岳飞视为各民族同胞共同的精神偶像。
岳飞对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远持久。中华民族能有这样的英雄人物是我们的幸运,而他巨大的悲剧命运是永远值得我们为之叹息的。有些人在奸佞小人的心里很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很重。对岳飞民族英雄身份的否定是完全错误的,是完全不符合历史背景的。我们现在讲四个自信,特别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对岳飞成为名族英雄的肯定,就是文化上的自信。我们要摆脱处处小心的姿态,对今日的中国展现出自信心,不需要那种疑神疑鬼,过度联想的忧虑,更不需要通过对历史的自侮来寻求虚幻的认同。
现如今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只为人民生活的更好。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说:“中国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说:“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国家,无怨无悔!”,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能够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好似天空中最闪闪发光的星星引领人们前进。他们把人民放在心头,人民把他们高高举起!我们现在讲四个自信,特别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对岳飞成为名族英雄的肯定,就是文化上的自信。我们要摆脱处处小心的姿态,对今日的中国展现出自信心,不需要那种疑神疑鬼,过度联想的忧虑,更不需要通过对历史的自侮来寻求虚幻的认同。 现在,习*讲讲好中国故事,那要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呢?就是像岳飞、袁隆平、黄旭华、孙家栋……还有像他们一样的劳动者,他们可以是一线民警、人民教师,也可以是辛勤的环卫工人、辛苦训练,时刻准备打仗的军人……
这几天军运会中国军人连连得冠的好消息不断传来,网络不断刷屏,他们值得被记录,因为中国能获得现如今的好成绩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此次军运会体现中国军人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而此次军运会更是中国综合实力增强的最好体现。
讲好中国故事,就算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我越愿意为我的国家做出我应有的贡献。愿中国之未来红了梦想,绿了希望。
3、李白畅快创作《早发白帝城》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唐肃宗乾元二年,诗人李白由于一个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经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
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人们在欢呼雀跃,才醒悟过来。
第二天一早,李白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早发白帝城》诗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诗人是把自身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李白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
当李白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空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
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
采石月下访谪仙,
夜披锦袍坐钓船。
醉中爱月江底悬,
以手弄月身翻然。
4、早发白帝城——李白
自从上次流放到白帝城自认运气不好无力再回家乡思前想后多想插翅而飞如能有人在白帝城与江陵间架一天桥感激不尽.哎我的一生就只能在白帝城吗?时来运转一道圣旨圆我梦想日夜睡不着只等太阳从东方探出头一夜之间梦想成真使我激动不已“老夫可以回家了!”顿时泪流满面……
一大早我背起行李走出白帝城似乎过了一千里看见了家人和朋友.我呼吸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气快步往山下跑一路上还在胡思乱想回忆当初也走在一样的阶梯上可如逆水行舟心情不舒畅可如今如同顺流而下心情舒畅极了.不知不觉我已下了足足有三千尺的阶梯看了看白帝城的城门我才意识到我已告别了彩云缠绕的白帝城脚却一点不痛一叶小舟已停在山边等了我好久坐上小舟速度超快似乎会飞起来一日还不到就来到了千里以外的江陵.
一开始流放来白帝城我最讨厌那些猿猴啼叫可现在听起来却宛如一首歌听着它们的声音再一睁眼我已过了万重山耳边呼呼的风声叫醒了我使我看到了三峡格外壮观的景象.
正当这时我看见一个影子啊!是江陵虽说男人不能哭但我还是落泪了.上了岸我看见了亲人和儿子我的眼睛慢慢地模糊起来眼泪更多了如下雨如瀑布……
看着将要回家睡觉的夕日缓缓落下我心中不免有些伤感.这是否就是我此时的心境呢?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没想到带来的竟是皇帝大赦天下的好消息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第二天一早我便又乘上了那叶小舟.我站在船头此时正是曙光初灿的时候放眼望去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四周的群山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分外壮观.江面上翻腾着的薄雾与朝霞互相辉映缓缓流动船就像在仙境中游走一般.流水在我耳边汩汩流淌只见一个接一个、一个大似一个的涟漪一圈一圈向外荡漾开去.两岸的石壁被江水冲荡的千奇百怪有的似精心雕刻的盆栽有的似巨大的花骨朵有的似天空中浮动着的浪花这奇妙的景象使我看的目不暇接.两岸山石林立有的高大雄伟好似一匹奔驰着的野马又如手握宝刀的战士有的险峻陡峭好似**云峰的宝剑又如攀入巅峰的云梯真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啊!青林翠竹使我陶醉其中新芽绿枝与苍天大树争相辉映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前方轻雾飘荡恰巧给远处的万重山、千叠水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神秘的面纱显得格外诱人令人神往.实是欲界之仙都.
也许是鸟儿的鸣叫太清脆也许是为了我的快乐竟引来了河岸上无数猿猴的欢啼清脆嘹亮的猿声在天空中此起彼伏画出了一条漂亮的弧线.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我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样的情这样的景让我脱口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关于描写《江西省·白鹿洞书院》古诗词赏析大全
白鹿书院,全称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南。此地背山临溪,四山环合,环境幽胜。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早年隐居驯养白鹿于此,后称之白鹿洞。南唐于此设庐山国子监,宋初扩为书院,始称白鹿洞书院。它与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重整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宋陆九渊、王宋仁也曾在此讲过学。原书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有文会堂,御书阁、先贤祠等360余间。四周有源泉亭、独对亭。书院前有枕流桥,以及众多石刻摩崖。白鹿洞书院古为文人汇集之所,今为游人必览之胜地。
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
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
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
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
[诗名]
[作者] 袁枚
[注释] ●少室山人:即李渤,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早年刻志于学,隐居嵩山最高峰少室山(今在河南登封县北),号少室山人;后累官谏议大夫、江州刺史、给事中、桂管观察使、太子宾客。●紫阳:即朱熹。他早年居福建崇安时,厅堂题额“紫阳书堂”,故世称紫阳。●华盖:帝王的车盖。此句原注云:“路旁古松枝叶蔽芾,号华盖松。”●五老:指五老峰。●白鹿仙踪:据传李渤居庐山时驯养一白鹿颇有灵性,能远道购物不误;他常遣鹿为己服务。●青衿:书生衣着。●精舍:旧称学舍、讲学之所。●稷(ji季)下:古地名,在今山东淄博市。战国时齐宣王祖辈三代在此建置学宫,广招天下数千文士讲学,是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淹中: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淹中为春秋鲁国文化中心,古文《仪礼》(即《士礼》)出于此地。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诗名] (全诗17句)
[作者] 紫霞真人,一说系明嘉靖时状元罗洪先,因厌宦途之浑浊而学道,寄情山水,云游四方。
[注释] ●去天不盈尺:离天空不满一尺,极言五老峰之高。
五老峰前晓自来,玉泉亭上共衔杯。
苍松翠壁烟霞地,复睹延平后学开。
[诗名]
[作者] 李梦阳
[注释] ●延平:宋代朱熹是婺源人,曾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婺源属福建延平府,故此处以地名借指朱熹。
忆昔彭蠡舟,五老湖中见。
今日始登临,振衣蹑层褵。
五老笑相迎,依然旧时面。
讶我髩苍浪,童心犹未变。
岁月几蹉跎,浮生如过传。
努力须及时,肯为泉岩眷?
感叹欲踌躇,夕舂归路功。
寄语洞中人,此志早当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