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李商隐古诗详解赏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此诗张《笺》编于大中十一年(857),云:"'新知遭薄俗'谓郑亚李回辈;'旧好隔良缘'谓子直(令狐绹)不能久居京师,翻使穷年羁泊。自断此生已无郭震、马周之奇遇,诗之所以叹也。味其意致,似在游江东时。
羁泊欲穷年:卢思道《为高仆射与司马消难书》:"羁泊水乡,无乃穷悴。"庾信《哀江南赋》:"下亭飘泊,高桥羁旅。"穷年:终生。
黄叶句:自喻飘零如风雨中的黄叶。
青楼:富贵人家。
新知两句:冯注:"新知谓婚于王氏,旧好指令狐。遭薄俗者,世风浇薄,乃有朋*之分,而怒及我矣。"
心断句:《旧唐书·马周传》:"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即日召之……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六年,授*御史。"此引马周事,自叹生不逢时,已无知遇之望。
销愁句:《汉书·东方朔传》:"销忧者莫若酒。"又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又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
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凄凉羁泊,以得意人相形,愈益难堪。风雨自风雨,管弦自管弦,宜愁人之肠断也。夫新知既日薄,而旧好且终睽,此时虽十千买酒,也消此愁不得,遑论新丰价值哉?"刘、余《集解》:"此诗首尾用典,贴切自然,画出才士书剑飘零,英俊沉沦风貌。末联尤不露痕迹。
1、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韵译: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
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
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
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
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译文
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著华年。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消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羁泊异乡遭遇风雨而引发的身世之感,借慷慨悲歌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风雨”既是实写眼前之事,又是象征;象征着诗人一生在凄风苦雨中沉沦飘泊,满怀抱负、满腹才情就这样被雨打风吹去。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宝剑篇”,又作《古剑篇》,初唐大将郭震落拓未遇时写的一篇托物寓志的诗歌。以宝剑遭到捐弃被埋尘土比喻有才之士沦落不遇,但“犹能夜夜气冲天”,在磊落不平之中犹有热切的用世之心。这首诗深受武则天的赏识,后来郭震被重用,实现了报国之志。
诗人何尝没有《宝剑篇》那样的吟咏呢,可是又有谁来赏识?故句首用“凄凉”来形容。一想到未来,诗人不禁黯然神伤,看样子飘泊在外,终此一生了。“羁泊”,羁旅飘泊。“穷年”,终年,这里指终身。
诗歌一开头就在一片苍凉沉郁的气氛中展示出理想抱负与实际境遇的矛盾。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穷年”突出飘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但由于“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不难使人感受到诗人心中蕴积着的一股金剑沉埋的郁勃不平之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这两句描绘出苦乐悬殊、一喧一寂的人生图景。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才士落魄不堪的处境:自己的身世如飘零的黄叶,本已衰败凋枯,偏又遭到风雨摧残;而豪门贵家则自顾自地歌吹弹唱,宴饮作乐。
“青楼”,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指富贵人家。“自”,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仍”,更、兼之意。二者对应,加强了不同境遇的对比。诗人在前句触物兴感,在后句实中寓虚,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愤激之情。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境况中,人情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然而,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诋毁,与旧日的好友也关系疏远,断了往来。这两句是写诗人陷身在朋*相争的夹缝里进退两难、孑然孤立的处境。
“知”,知交。“新知”,即新朋友。可能指郑亚、李回等人,亦可宽泛地理解为与李商隐有交谊的失势朋友。“遭薄俗”,遭到不良世风的攻击诬陷。“旧好”,可能是指当年与诗人亲如兄弟后来却几乎反目成仇的令狐绹。“隔良缘”,指交情阻隔,关系疏远。诗人娶了王茂元(接近李*)的女儿后,令狐(属牛*)等人斥之为“背恩”、“无行”,极力排挤、打击他。李商隐夹在牛、李两*之间,不仅仕途坎坷,人格也遭到种种诋毁。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旧好”关系疏远,“新知”也遭到非难便是必然的了。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新丰在长安附近,今陕西临潼县东,以美酒著称。“新丰酒”用的是初唐马周的典故。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借宿在新丰旅舍,店主人只顾接待商贩,对马周颇为冷淡,马周便自取新丰酒独酌。后来马周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官居高职。“心断”,指绝望。诗人是说自己有马周当初的落魄,却不再指望能有他后来的幸遇。愁苦万分,却又万般无奈,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浇愁,而不惜耗费千钱。“斗几千”是说一斗酒值几千钱,极言酒价之高,这里是借以突出愁之深。至此,诗人将内心的郁积苦闷抒发到了极致,在篇尾留下了无法排遣的苦闷与心绪的茫然失落。
这首诗通过自然的风雨,写人世的风雨,抒发了壮志难酬、一生零落的凄苦。然而,虽是自伤身世,字里行间依然透出一股郁勃不平之气。首尾两联,借用郭震和马周的典故,不只是作为自己当前境遇的一种反衬,同时也表露出对唐初开明*的向往和匡世济时的强烈渴求。境遇的凄冷与内心的热切相互交织,是这首诗的特色,也是李商隐一生命运的特点,正如崔珏《哭李商隐》其二中所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是常见的。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的欣慕之情。
此诗也是李商隐自伤怀才不遇,写交游冷落的苦闷之情的。诗人以《宝剑篇》自伤不遇,郭震写《宝剑篇》而得武则天赏识,而作者自己虽有才华,却迪际凄凉,到处羁旅漂泊,终年无处可以寄托。自己身1什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李商隐身处李、牛*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浇愁,即使酒价昂贵,也不惜沽饮几杯了。作者一生是**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
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拓展阅读
1、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题解: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心。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句解: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另有*世界,那不过是虚幻无凭的事罢了;来生究竟怎样,不可预知,而这一世的夫妇关系则肯定完结了。
古代将中国分为九州。战国时邹衍创“大九州”之说,认为中国的九个州总合为一大州,名赤县神州,在海内;而海外另有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大州共九个。这里借“海外九州”指传说中的仙境。“更”,再的意思。
唐代陈鸿《长恨歌传》说,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后,日夜思念,就派方士到处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最后终于在海外的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托方士捎给唐玄宗信物,还说要实践当年在七夕之夜与君王“愿世世为夫妇”的盟誓。这样的传说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不过是人们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续上一个虚幻的美满结局,无形中也为唐玄宗开脱了罪责。
这辈子还保不住呢,还奢谈什么下辈子为夫妻的事情!诗人一开头就用“徒闻”否定了为粉饰李杨爱情而编织出来的幻梦,对唐玄宗进行了冷嘲热讽。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卫兵夜间巡逻的打梆声,再也不能像在宫中那样安然高卧,有人击筹报晓了。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其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依稀可见。
“鸡人”,皇宫里负责报晓的人。“筹”,更筹,用来敲击报时的竹签。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宫中虽有鸡人司晨亦是形同虚设。如今,想要按时早朝也不可得了。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其中含有对太平生活一去不返的惋惜。
“虎旅”,指皇帝的禁卫军。“宵柝”,夜间巡逻用的梆子。这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暗示着一场兵变即将开始。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当年他们在宫中讥笑牵牛和织女一年只能见上一次,可如今六军不发,只能成为永诀。“此日”,指夜宿马嵬这一天。“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后不肯上路,迫使玄宗处死杨妃。“六军”,泛指皇帝的军队。民间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七夕),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渡过鹊桥相会。据传玄宗与杨贵妃在天宝十年七夕曾对天发誓,愿世世为夫妇。他们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只能一年聚会一次,而他们自己却可以永世相守,所以说“笑牵牛”。
“牵牛”对“驻马”,以虚对实,不仅属对工整而且对照鲜明,历来被誉为*。这样的今昔对比是尖锐、辛辣的。诗人对于李杨的生离死别没有丝毫的同情。如果没有当年对女色的沉湎,对朝政的荒废,怎么会落得今天这样的*?没有家国,谈何爱情?这两句其实有着因果的联系。还是清人袁枚说得好:“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连自己的爱妃也不能保全,还不如身为普通人的卢家,能够与莫愁姑娘白头偕老呢?
十二年为一纪,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所以约略说“四纪”。“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女主人公,洛阳女子,后来嫁到卢家为妻,生活和美。这里用她指代普通的民间妇女,同时也借“莫愁”的字面之义反衬李、杨爱情的“长恨”。
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指向唐玄宗,实际上也是对本朝皇帝毫不留情面,可谓大胆。贵为天子,怎么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连一个女人都保不住?这一问发人深思,不仅如此,还推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到唐玄宗身上。一个女人是无法**国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才导致了安史之乱。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2、《春雨》李商隐唐诗鉴赏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烛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他的心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呢?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白门寥落意多违。”据南朝民歌《杨叛儿》:
“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白门当指男女欢会之所。过去的欢会处,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见对方的踪影。与所爱者分离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结地怅卧的原因。
怅卧中,他的思绪浮动,回味着最后一次访见对方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有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靠近它一点,只是隔着雨凝视着。往日在他的感觉里,是那样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寒。在这红楼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许连自己都不清楚。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前飘过,恍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回来。
他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者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
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强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珰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这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远,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有一雁传书,又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这首诗大致包含的意境。男主人公的处境、活动、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读者所难于知道这种恋爱的具体对象和性质。据作品本身看,所爱的对方大约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了。李商隐在他的组诗《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阳有一个女子属意于他,但不幸被“东诸候取去”,而铸成了遗憾事。《春雨》诗中推想对方“远路应悲春晼晚”,又感到当时的环境如“万里云罗”,可见这种恋爱或许也是与受到“东诸侯”之类权势者的阻离有关。不过,这终究只能是一种推测。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很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象,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3、《燕台诗四首》李商隐的唐诗鉴赏
风光冉冉东西陌,
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
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
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
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
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
海阔天宽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
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
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
香肌冷衬琤琤珮。
今日东风自不胜,
化作幽光入西海。
—— 《春》
前阁雨帘愁不卷,
后堂芳树阴阴见。
石城景物类黄泉,
夜半行郎空柘弹。
绫扇唤风阊阖天,
轻帏翠幕波洄旋。
蜀魂寂寞有伴未?
几夜瘴花开木棉。
桂宫流影光难取,
嫣薰兰破轻轻语。
直教银汉堕怀中,
未遣星妃镇来去。
浊水清波何异源,
济河水清黄河浑。
安得薄雾起缃裙,
手接云輧呼太君。
—— 《夏》
月浪衡天天宇湿,
凉蟾落尽疏星入。
云屏不动掩孤嚬,
西楼一夜风筝急。
欲织相思花寄远,
终日相思却相怨。
但闻北斗声回环,
不见长河水清浅。
金鱼锁断红桂春,
古时尘满鸳鸯茵。
堪悲小苑作长道,
玉树未怜亡国人。
瑶琴愔愔藏楚弄,
越罗冷薄金泥重。
帘钩鹦鹉夜惊霜,
唤起南云绕云梦。
双璫璫*联尺素,
内记湘川相识处。
歌唇一世衔雨看,
可惜馨香手中故。
—— 《秋》
天东日出天西下,
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
堂上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
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
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
空城罢舞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
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倭堕凌朝寒,
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
蜡烛啼红怨天曙。
—— 《冬》
这组名为“春、夏、秋、冬”爱情诗是李商隐仿“长吉体”艳诗中最出色的篇章。作者在《柳枝五首序》中提到,他的从兄让山曾在洛阳民间少女柳枝面前吟诵他的《燕台诗》,得到柳枝的赞叹,并对作者产生爱慕之情。从序中让山称作者为“少年叔”来看,·3934·《唐诗鉴赏大典》
其时商隐还相当年轻,可能尚未登第。《燕台诗》的创作年代,应比《柳枝五首》更早,大约写于大和中后期。
诗的本事,已难评考。从诗中来猜测,诗人怀念的大约是一位能歌善舞的贵家歌妓或姬妾,有姊妹二人。这从“歌唇”、“罢舞”、“桃叶桃根”等语可以看出。诗人与她初次相识,可能是在“湘川”(今湖南长沙一带 )某地,大约是春天。后来这位女子流落到金陵,诗人也曾去寻访过她,但佳人已远去。在写这组诗时,女子大约已流转到岭南一带,原先据有她的贵官已故去,只剩下她孤身一人。这可从“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唤起南云绕云梦”,“楚管蛮弦愁一概”,以及“玉树未怜亡国人,古时尘满鸳鸯茵”,“雌凤孤飞女龙寡”等诗句约略推知。诗题为“燕台”,大约因这位女子为使府后房的缘故。
这组诗吟咏了一段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诗立春、夏、秋、冬四题,系取《子夜四时歌》之义,抒发对所思慕的女子一年四季相思之情。《春》诗从春光烂漫中寻觅娇魂而不得开始,折入追忆初见对方时美好情景。立即又描绘雄龙雌凤杳远相隔的浩叹和魂牵梦系的情景。以下即极力渲染寻觅之渺茫,思念之深挚最后想象对方在春天将逝的季节身着单绡、肌衬玉珮的情景。《夏》诗先写初夏雨景和石城(金陵)凄清的环境,暗示女子已去。然后想象对方身处南方瘴花木棉之地,独守闺帏,孤寂无伴之状。接着又转而回忆往昔两人曾经的短暂欢会和随之而来的分离。最后以祈望对方的到来作结。《秋》诗全篇都是对女子现时情境的想象。先想象她秋夜含愁独坐,相思念远;再想其夫亡室空,孤寂凄冷;最后又想象她秋夜弹琴,衣衫冷薄,怀思旧情,独对爱情旧物,潸然泪下。
《冬》诗首点时令及对方失侣孤居,次言双方如青溪小姑与白石郎之相隔遥远;复想其身处孤冷之境,芳心已死,爱情幻灭;然后又转忆佳人之美,远胜嫦娥,而今唯独处空城,歌舞早歇,唯余纤腰,当年姊妹二人联袂而舞之欢早已烟消云散。最后想象女子在风雨冬夜独对残烛,空流红泪,直到天明;而破鬟松散,倚坐朝寒,容颜亦非往昔。
四首诗都交织着现在与过去、回忆与想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四季景物的变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也由寻觅怀思、企盼重会,到悲慨馨香已故,情缘已逝,最后则根断心死,悲剧色彩逐渐浓重。女主人公的形象,从《春》之“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到《夏》之“绫扇唤风阊阖天,轻帷翠幕波洄旋”,再到《秋》之“瑶琴愔愔藏楚弄,越罗冷薄金泥重”,最后到《冬》之“破鬟倭堕凌朝寒”“蜡烛啼红怨天曙”,从外在到内心也都经历了从春到冬的循环过程。徐德泓借《柳枝诗序》“幽、忆、怨、断”四字概括四首大意,认为“春之困近乎幽,夏之泄近乎忆,秋之悲邻于怨,冬之闭邻于断”(冯浩笺引),比较真实地概括了四首所表现的情感特点。
这首组诗以炽烈的情感,秾艳的语言,纯粹抒情的笔法和极富跳跃性的结构章法,歌咏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抒发爱情幻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情绪气氛和幽艳意境的渲染,而不是叙述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即通过回忆、想象来抒写刻骨铭心的思念,其中经常出现出人意料的转换,诗歌语言的秾艳和象征色彩造成一种华艳而朦胧的风格。如《春》诗的“暖蔼”六句。先是写回忆中初见对方的情景:“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在春日和煦阳光的掩映下,对方梳着高高的发鬟,伫立在盛开的桃枝下。下两句却从过去之遇跳过生活中应有的阶段(如会面、结合、离别 ),闪回现境,发出“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的叹息。接下来“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写午醉初醒,迷幻历乱。误以为残阳映帘是初阳照窗,好梦中断,然乍醒迷惑之际,耳畔似犹闻对方之言萦回,似幻似真,如痴如迷。四首诗中,随处可见。这种昔境与现境的迭现,实境与幻境的蒙太奇镜头的变换切入。这种时空不断变化交错的写法,构成了意境的朦胧与多彩。
长吉诗奇而怪,艳中显冷,有时甚至追求强烈的刺激。李商隐这首仿长吉体的组诗,却以奇幻的想象来构筑迷离朦胧的意境,用秾艳的词采表达炽热痴迷的情感,哀感缠绵,一唱三叹,令人低吟不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4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