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阅读答案及赏析 1
夜雨对床,是兄弟、挚友之间,久别重逢,或即将离别时常有的亲密情景。如白居易《招张司业宿》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苏轼《东府雨中别子由》诗:“对床空悠悠,夜雨今萧瑟。”便是这种情景的意境再现。“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东流去。”这里把“夜雨对床”的情感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但写出了夜雨灯前的意境,而且从夜雨联想到春江水涨,又从春江水涨联想到明朝行舟就要趁着水涨解缆而去。想到这里又未免报怨这春雨促成了离恨,挚友就要随着东流的江水乘船离去了。不待明朝江上送别,今宵夜雨已使人觉得愁情满怀。以上是通过开头三句写出离别前夕的惜别心情。“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这二句却是预写江上送别的留恋感情:江岸上柔软的柳枝更增添了依依惜别之情;纵然惜别还是不能把好友留住,就象这弱柳不能把行舟系住一样。接下去笔锋一转,替好友写惜别。“为君愁绝听鸣橹。”这一句写得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把真挚的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君愁绝”就是替你愁极的意思。这是转过一层去写那就要登舟离去的好友别后的心境。此去水程,一路上听着声声柔橹(“鸣橹”即鸣橹,指摇橹时发出的吱呦声),渐行渐远,会更加感到离别之苦,一定是愁不自胜的。词的上片从别前夜雨对床写起,已觉伤情;次写江上送别欲留不住;再写想象中的朋友一路之上的愁情,更加细腻入微。如此层层叙出,一层比一层挚婉,一层比一层感人。那真挚的友谊就象潺潺的溪水一样,从内心深处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词转下片“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这是在话别时又回忆起当年的南徐旧事。南徐即南徐州。东晋南渡侨置南徐州于京口,后遂称京口(今江苏镇江)为南徐。芳草渡大概是当时京口冶游之地。赵嘏诗:“马嘶芳草渡,门掩百花塘。”诗中种种意象颇能唤起这一类的联想。特别是“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这一句中的“寻春”二字是暗指狎妓,那么“芳草渡”自然是群妓聚居的地方了。词人与范南伯当年同游南徐,在这里曾留下他们**不羁的青年时代的足迹。作者在《满江红》词中,也曾写过“麴尘香雾,西湖南陌”这些类似的回忆。作者青年时代的此种狂放行径,从另一侧面,却能反映出他那不拘小节的豪放气概,所以不能把这句词的含意理解得过于拘滞。这里不过是借“芳草渡”当年狎妓,来回顾南徐旧事而已。“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江上执手话别之后,挚友就要登舟离去了。当行舟转过遮断视线的丛山时,他频频回首不忍离别,抑回首之处也正是自己日后孤独地回忆今日离别的伤情之地。但那重重无情的高山还是会把视线遮断,“乱山只碍离人目”,从今以后再也望不见好友的身影了。词的下片从执手话别中叙出往日旧事与别后的相思,表现手法非常巧妙。作者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分界,把万千思绪展现在同一空间之内,如此集中地表现出离别时的复杂心理,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杨炎正词的风格步武稼轩,并能得其神髓。这首《蝶恋花•别范南伯》讽诵数过之后,确有辛词风味,那就是能寓浑厚的情感于雄健的笔力之中,在辛派词人中是不多见的。文如其人,词品取决于人品;人品磊落,词品方能浑厚雄健。尽管这首词中写了“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这些文字片断,但从中仍然能使人体会到作者当年的英发之气。这使我们联想起苏轼《念奴娇》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那段精采的描写。如果没有“小乔初嫁”的衬托,也就显示不出公瑾当年的“雄姿英发”的神采。我们正应该通过这一艺术法则,来理解这首《蝶恋花》词以曲笔传情的特点,从中探寻出杨炎正词能神似稼轩的关键所在。
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阅读答案及赏析 2
《蝶恋花·别范南伯》是南宋词人杨炎正的作品,这首词描绘春景,抒写离情。上片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全词抒写离愁别绪,细腻委婉,工巧别致。
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结句俊秀飘逸、悠悠长长,有不尽之意。这种结法与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一样,都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李渔《窥词管见》)
陆氏侍儿有《如梦令·送别》词曰:“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这首小令的意境和这首《蝶恋花》的诗情画意,确乎相近,可对读并可互相发明。
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阅读答案及赏析 3
《蝶恋花·别范南伯》这首词描绘春景,抒写离情。上片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感情的。(4分)
2.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4分)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2分)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2分)
2.运用虚写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1分)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1分)
拓展阅读
1、《神经元具有可塑性》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小学作文】
①最近,有两位科学家发现,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行程遥远。这些神经元在某处安居落户后,是依靠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根据遗传纲要行事。这跟以往科学家们的看法不同。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实,作为哺乳动物大脑最发达的部分的大脑皮层;并不是按照基因蓝图的模式固定下来一成不变,而是对环境具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
②最新的理论认为,一个神经元之所以在大脑视觉区域落户而成为视觉神经细胞,并不是基因就是如此规划的,而是因为该细胞接受了附近的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假如它当时驻留在大脑的听觉区域,它可能就发展成了听觉神经细胞。
③早些年就有一些生物学家赞成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而新近的研究报告为该观点提供了翔实有力的证据。
④塞寇博士和沃尔士博士证实,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
⑤研究人员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决定着新生细胞何时停止在皮层之间的游动,然后驻留在大脑一个特定的地点,但他们认为,比起它们自身携带的基因指令,一块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可能更关键。
⑥塞寇博士说:“母细胞并不给它们的子女传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之类的具体信息,它们不会对一个子女说,你去视觉皮层,对另—个说,你去运动皮层。”
⑦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技术手段来监测脑细胞游动规律。他们把具有记录作用的分子标签注射到胎鼠发育期的大脑中,然后通过屏幕监测,确定哪个神经元到哪里安家落户。
⑧神经生物学教授莎兹博士说:“我想这个研究报告是我所看过的最棒的之一。做这种实验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神经生物学家欧利里博土,通过胎鼠脑组织移植,也证实了神经细胞的适应能力。
⑨几十年来,对于胚胎神经元究竟是—张白板,还是预制的带有某种命运趋势的神经单位,神经生物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些研究曾经显示,在发育期,神经元是沿着固定通路,以紧凑的步伐向一个个皮层区域移动,似乎是在执行基因指令。在此以前,科学家们不能准确理解细胞的移动,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明确解释。
7.本文主要讲的是神经元具有可塑性,根据“最新理论”,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可塑性”这一特性:
A.在大脑发育期,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向一个个大脑皮层区域移动,从而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
B.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将来有可能在大脑中履行不同的职责。
C.新生的神经细胞在皮层之间游动,当它接受了附近视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就可以在大脑视觉皮层区域落户而可能成为视觉神经细胞。
D.在大脑发育期,漫游在大脑皮层区域的神经元驻留在大脑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就可以成为该皮层区域的神经细胞。
8.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被称为“最新的理论”的理由是哪一项?
A.它第一次提出厂神经元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并为该观点提供厂证据,是—个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B.它证实了在大脑的发育期,大脑内的神经细胞经常游动且行程遥远,而且极具适应性。
C.它攀登上了神经生物学的珠穆朗玛峰,是神经生物学领域最棒的科研成果之一。
D.它对大脑神经细胞的移动及其驻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解释。
9.文章第4段说:“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从一个母细胞分裂出来的完全相同的神经元,只因漫游到了截然不同的皮层区域,它们定居后就从事截然不同的职业。”决定它们从事不向职业的因素是哪一个?
A.遗传纲要影响 B.周围细胞的信号指令
C.基因指令使然 D.外部空地吸引的作用
10.依据“最新理论”,以下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的大脑内部的神经细胞可以游动到大脑的嗅觉区域落户而成为嗅觉神经细胞。
B.两位科学家的报告对细胞的移动现象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根据这个报告我们就可以对新生细胞游动及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C.不久,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克服人类神经系统先天性缺陷,使人类不再产生盲人、聋子。
D.我们可以通过屏幕监测到胎儿脑神经细胞的游动情况,将来我们也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神经细胞的秘密。
参***:
7.A(“神经元自身携带基因指令,沿固定通路……”是以往科学家的看法,不符合“可塑性”的特征。) …点此进入高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参***100则查看完整参***(本文答案在第4页)…10.D(A原文说的是“大脑的发育期”,“三十岁的成年人”有误。B.“可以对新生细胞驻留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缺乏依据。C.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2、《妈妈爱吃鱼头》阅读答案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里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把鱼肚子上的肉夹下,A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B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
"伢啦,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C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肋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艰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1、“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中的难得能否去掉?为什么?
2、文章讲了几位母亲?为什么我说“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3、为什么这次妈妈把属于我的那块给了外婆,而外婆又给了我?假如你是文章中的“我”,你认为这块鱼头该给谁?为什么?
4、女儿总是很艰难地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的说‘妈妈,您吃鱼头。’你认为他的女儿孝顺么?谈谈看法。
参***:
1.不能!因为这点明了中心。
2.文章讲了3位母亲。因为做了母亲就会爱自己的子女。
3.因为这位母亲孝顺自己的母亲。因为奶奶爱我!假如我是女儿我会把这鱼头给我自己。
4.不任为!应该给自己。
3、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节选阅读答案语文初中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3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4、轻轻的一声叮咛 阅读题及答案初中作文
出差在外,在一农家借宿一夜,放亮时又踏上一段新路。一阵积水响,
‚带上……‛看她那慈祥的目光,
路上果然下了大雨,许多人在树下店旁躲雨,我撑开那把伞,照旧走着,一种说不清却感人至深的温暖和情感洋溢在我的周围。
途中的一天晚上 ,我在招待所翻书 , 读到一篇 《母性》 的文章:
我和太太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参加一个游览团体。向导带我们到橡胶园参观割胶。一个男童爬上一棵椰树,正打算用弯刀割下一个椰子,他母亲便在附近房子里叫嚷。
我告诉太太:‚她说‘孩子,小心啊,别把手指割掉’。‛
向导惊讶地问:‚原来你懂马来话。‛ 我答:‚我不懂。不过我了解母亲的叮咛。‛
出差回单位后,
我把自己伞下的感受和这则故事说给一位长辈听,他的眼睛似乎有些湿润,他说他的母亲早
过世,话,伴随他走过了风风雨雨四十年,成了母亲最珍贵的遗)产。
我感动至极。想起了我的母亲。小时候去上学时,她总在我出门时给我整理凌乱的衣服轻轻地叮咛:‚走好,听老师话。‛
又是一个雨天,我骑车去约会。中华门城门下,刚认识不久的女友走到我身边,轻轻地掀下雨披的帽子:雨披**来。清)新得很,吸入肺腑的全是温馨。
想到每次约会结束,我推着自行车准备走的时候,她忘不了说一句‚骑好,晚上早一点休息‛。于是我认可她了,因为没有爱心的人,是不会为别人着想的。
1、 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划去。
2、从文中找出几对近义词。 (叮咛 )—( 嘱咐 ) ( 温
暖 )—( 温馨 )
3、把文中空缺的标点补上。
4、文章中提到了几位母亲?这些母亲有什么共同特点?结合课
文内容回答。
3位母亲 共同特点:母亲的叮咛表现出母亲的爱心
5.“我”听不懂马来话,为什么知道男童的母亲说的话?
虽然“我”不懂马来话,但“我”了解母亲的叮咛,理解母亲的
爱心。
6、仿写. 一声叮咛像冬日里的羊毛斤,送人以温暖;一声叮咛像
春日里的小雨,滋润心田 ;一声叮咛像 夏日里的冰淇
淋 , 送人以凉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