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蝶恋花·离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11:50:57

李清照《蝶恋花·离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离情》此词上片描绘室外风和日暖的春景,渲染一种令人陶醉的环境气氛,抒发怀春之情思;下片意脉承前而来,着重刻画词人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李清照《蝶恋花·离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

(2)请赏析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妙处。(4分)

(3)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4分)

(1)(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每点1分)

(2)(4分)运用细节描写,(1分)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1分)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1分)表现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1分)

(3)(4分)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1分)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多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2分)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1分)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此词开头三句描绘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渲染一种令人陶醉的环境气氛。“酒意”两句笔锋陡转,感情产生波澜,由惜时赏春之愉悦转为伤春怀远之幽怨。下片意脉承前而来。刚试着穿上的春衣夹衫是金线缝制的。因无心绪只在屋中闷坐,斜倚着山形的绣枕,头上的首饰钗头凤都压偏了。独自满怀愁绪,连好梦都无法做成,夜深时还在剪弄着灯花,盼望有一个好的兆头。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李清照的这首《蝶恋花》虽然很难确切系年,但在她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既不像早年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了青年夫妻间特有的别离相思之苦;也不似她晚年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借咏梅来抒发备尝战乱流离、伉俪生死睽隔的凄楚情怀。这首词中,抒情主人公,生活依然安定,情感亦较深沉,整篇以高雅的精神生活为基点,写她同丈夫赵明诚暂别后的孤寂落寞。上片前三句,既以明丽的色彩描绘早春持有的风物,也表现出对生活的信心、期望和热爱。她不写料峭春寒,而选择了“暖雨晴风”;“柳眼梅腮”,更以拟人之笔,细腻地描摹出她对万物复苏的审美情感。“柳眼”,是说杨柳初生的嫩叶象人刚刚张开的睡眼;“梅腮”则创造性地刻画出早梅花发时的生动意象。梅在落叶果树中是花发最早的一种,它的:花先叶开放,又往往两朵齐出,或呈淡红,或呈粉白,用少女的双腮比拟它,可谓一字传神。“已觉春心动”,既象是说大自然透出了春的信息。又似景物触动了缕缕春愁。“酒意诗情谁与共?”这近乎内心独白的一句,便把别后相思与失落之感直接道破了。但这句貌似直露,实则含蓄,其中高度凝炼地概括了赵李二人夫妻生活所独具的丰富内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诗人和学者。论创作天才,赵不及李;讲学者气质李逊于赵。李清照天才秀出,其作品“俯视巾帼”、“压倒须眉”;赵明诚治学精慎,每能“援碑刻以正史传”;夫妻各有所长,巧妙互补,达到了“意会心谋,目往神授”的入化境界。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为他的学术著作《金石录》所写的《后序》中,就曾深情地追怀他们共同创造的、交织着文艺、学术、爱情的美好经历。结婚之初,赵明诚还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先出”,就往往“质衣取半千钱,步火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后来赵明诚出为郡守,更是“竭其俸入”,以贿金石、图籍,就连李清照也为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而以摩蕊彝鼎,校勘史传,指摘疵病,其析疑义为最大的乐趣。所以“酒意诗情谁与共冬决不是寻常士大夫的花前月下,浅醉低吟,而是指更深刻、更丰富、更高雅,甚至更崇高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的暂时中断,怎能不令人感到难以忍受的精神失落?所以难怪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而不胜负荷了。

下片选取了闺中生活的三个典型细节,分层次、多侧面地刻画了李清照的孤寂情怀。乍试夹衫,山枕独倚,夜弄灯花,把“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内心独自;化成了生动的视觉形象。特别是最后两句,借用古人灯花报喜之说,其深夜剪弄,就不只为了消解浓愁,而更透出了对丈夫早归的热切期待。

拓展阅读

1、北斋雨后 北斋雨后

【**--诗歌】

原文:

文同

小庭幽圃绝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下寻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① 此诗为作者熙宁七年(1074)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②吴画指唐代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的吴道子。

③越茶即越地(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之茶。

庭院不大,园圃却极幽,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

雨后天睛,成双成对的鸟雀相对鸣叫,深秋时节,一只蝴飞来飞去,四处寻觅。

唤人扫干净墙壁把吴道子的画挂起,与好友临窗边品着香茗,边细细端详鉴这画。

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就如同过去的山居生活一样闲适。

试题:

(1)有人认为,“雨后双禽来占竹”一句中的“占”可改为“站”。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趣?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请简要分。(4分)

(3)对这首诗的,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玩彩

D.有禽有增添了生气;"双禽"、"一"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4)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5)颔联中的“占”能否改为“站”?为什么?(4分)

(6)诗人为什么会有“宛如当日在山家”之感?结合全诗简要分。(4分)

(1)【解】不同意。“占”有占有、霸占的意思。(1分)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鸟雀跳跃竹枝的自由自在、欢喜得意的态。(1分)如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

(2)【解】表达了诗人喜欢恬淡、闲适,厌倦*生活的生活趣。①前两联通过“双禽占竹”、“一”,写出环境的幽淡雅;②第三联通过“开吴画”、“试越茶”,写出诗人居住北斋的高雅生活;③尾联直抒胸臆,通过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表达当下“野兴渐多”的趣。

(3)B C

(4)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

(5)不能改。“占”是占有之意,双禽占竹,写出了鸟雀在竹间跳跃争竹的活泼和欢喜得意。如改“占”为“站”,只写鸟雀站在竹枝上,就缺少了动感和趣,索然无味了。(3分,明确观点1分,从正反两面写明理由2分。)

(6)诗中所写的幽环境和与友人观画、品茗的生活,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宛如”二字表达了 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与对山居生活的向往。(3分,结合诗歌分1分,感2分。)

北斋雨后创作背景:无

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为作者1074年(熙宁七年)任兴元府(治所在今陕西汉中)知府时作。

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北斋是作者在府衙内书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园圃却极幽,因为作者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幽圃”不仅指地方僻静,主要还在于这里吏民不到,没有官事打扰,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报告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说“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务,而是无事报告时,即免去虚套,用字很有分寸。这两句总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联,即分别从景、事、三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颔联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所以作者最先听到竹上的鸟雀声。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如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如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深秋时节,影已稀,故只写一。因为这时事已少,所以那只蝴飞来飞去,四处寻觅。文同是宋代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竹,苏轼曾多次为其所画之竹题赞,《图画见闻志》也说:“文同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此联鸟声影,高下相映,竹摇翠影,含水珠,再衬着蓝天碧草,画面美丽,是大画家的手笔。“占”字、“寻”字,尤其传神,近代诗人陈衍特别赞它“下得切”,(见《宋诗精华录》),点评得很确切。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样淡雅素净,雨后的空气一尘不染,一切都显得那么新,正是首句“绝佳”的绝好写。诗中虽然只写了景,可是这景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紧紧关合。

上面写室外,下面转到作者在室内的生话。“吴画”指唐代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的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扫壁”不仅是因为爱惜画,也表明兴致很高,所以特别挂在壁上,细细端详品鉴,绝非随便打开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所产之茶。越地盛产茶叶,多名贵品种,诗中因用作名贵茶叶的代称,同时也兼含着路远难致之意。茶叶既这样名贵难得,又是初次“试”饮,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们交谈时十分快乐欢畅。观画品茗,都是极其高雅之事,而一为独处之乐,一为交友之乐,趣不同,而心之恬淡闲适则相同。

幽的景色和闲适的乐趣,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因而引出末联。“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趣。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在作者的《丹渊集》中,载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时向朝廷上奏的减免当地人民赋税的奏状,可见他还是比较能同人民疾苦的。然而,作者从1049年(皇祐元年)中进士,次年开始任官,到此时已二十五年,对仕宦生涯,已产生了一些厌倦绪,所以末句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作者次年所写的《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说:“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侵沙一万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与该篇所写正是同样的心

个人资料: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2、 陆游

陆游《》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和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练习题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请作简要分。(4分)

参***:

(1)①营造了凄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2分)②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4分。结合诗句分1分,出所表达的感1分)

文:

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蟋蟀]在夜间鸣叫。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 “旅思”,旅途的愁绪。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黯[àn]”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时他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

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戈”古代一种长柄武器。“盘”是回旋的意思。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流。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强渡;在大散关,他曾守关拒敌。在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他多么想知道,那大散关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线时一样啊!看,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一种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 《 桐叶晨飘》诗意图

当他在怀念前线的时候,罢官的现实还迫使他思考以下的问题:“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陆游的家乡山阴地接杭州湾,临江近海。“江海轻舟”,驶往江海的小船,这里用来代表驶往家乡的小船。“具”是具备。这三句意思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原来,陆游不仅是诗人、词人,他还熟知军事,在南郑前线任职时,曾经向川陕安抚使(边防军事*的长官)王炎提出过恢复中原的进军策略,由于朝廷的苟且偷安,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能实现。所以,我们对他“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心,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想到这里,他的感不由得从慨叹转为激愤。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宫。他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就料到(信)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了解,任用(不遇),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草)《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献策呢!

作品鉴

开头一句“桐叶晨飘蛩夜语”,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蛩夜鸣,引发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长安路。”这一句有两重含意,一为写实,一为暗喻。从写实方面来说,当日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为金人占领,词人在南郑王炎宣抚使幕中时,他们的主要进取目标就是收复长安,而一当朝廷下诏调走王炎,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长安收复,渺茫无期,道路黯黯,这一切使得词人不禁凄然神伤从暗喻方面来说,“长安”是周、秦、汉、唐的古都,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无光,隐喻着词人对南宋小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渭应如故。”

词人北望长安,东望临安,都使他深为不安,而最使他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况,那大散关头和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况又怎样呢?“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说,随着王炎内调以后形势的变化,金人会不会乘虚南下呢?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这两句不是旁斜横逸的转折,而是词人所感事的变化,词人联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说明他旅思的内涵,不是个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风霜之苦,而是爱国忧时的怀。

下边转到描写个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轻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来,其意来源于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话含有想隐归江湖的意思。词人对个人的进退是无所萦怀的,难以忘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一整套进军策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报负。“无人”不是一般所说的没有人,而是春秋时期秦国随会对晋国使臣所说的“子无谓秦无人”中“无人”的意思,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歇拍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

作者小传: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平乐·村居原文平乐·村居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4、欧阳修节奏欧阳修古诗《

【**--教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诗人欧阳修的作品。是这首词牌名,全称是《·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首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少妇的伤春之,全这首词写景状物,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其是对少妇的心理刻画写意传神,堪称欧这首词典范。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欧阳修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被高楼挡住,望不到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飞过秋千去。

字这首词解释: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这首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的豪华。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片纷纷飘落的样子。

此这首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蹂躏: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实即含泪自问。不语,也非回避,“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如人,人如,最后、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不语”(《惜春这首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不语”(《落》)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这首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这首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这首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这首词的景写得深,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欧阳修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欧阳修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这首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语也(王国维《人间这首词话》),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这首词的下片着重写,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上。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人毛先舒评曰:‘泪眼问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王又华《古今这首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这首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这两句感层次如下: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而有泪。见落泪,对月伤,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此刻女子正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或者说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儿痴地发问。第三层是儿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欧阳修写第四层: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儿飞过秋千,有之人、无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欧阳修一层一层深挖感,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

这首这首词意境深远。这首词中写景写,而景与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欧阳修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这首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尤怛恻。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这首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这首词话》)。也就是说,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这首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个人资料: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家、文学家,且在*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这首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蝶恋花·离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4132.html

热门阅读

  1. 又见月饼上市时散文
  2.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内容
  3. 2比3大数学日记
  4. 关于林清玄经营梦想的故事
  5. 大学生暑期兼职实践报告
  6. 课文《李时珍》教学设计模板
  7. 工商管理硕士mba论文
  8. 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平安校园行的主题活动总结
  9. 开学第一课五年级叙事作文
  10. 童年趣事随笔450字
  11. 秋天心情好的诗句
  12. 节日类的诗句
  13. 宝鸡乡村旅游的宣传口号
  14. 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优秀教学设计
  15. 气宇的造句
  16. 201年关于520的祝福语
  17. 关于中秋月亮的诗句精选
  18. 区两节期间安全生产的工作通知
  19. 201年企业辞旧迎新春节贺词
  20. 关于七夕的祝福句子
  21. 竞选班长的发言稿400字
  22. 我的好朋友精选优秀作文例文
  23. 2月2龙抬头祝福语
  24. 201年拜年祝福语大全精选
  25. 经典寓言故事两则
  26. 2016年八一建军节祝福语送战友
  27. 友情的经典语录
  28. 五一座谈会劳动模范代表发言稿
  29. 企业销售团队口号
  30. 有关小草的诗句
  31. 关于水为主题的小班教案
  32. 励志激励人心的句子
  33. 最新小学生家长会发言稿精简
  34. 环保宣言手抄报内容
  35. 开学第一课五年级的作文
  36. 关于《坐井观天》的优秀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