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以遵守公共规则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2. 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
3.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板块一:
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公共场所
完成目标:以遵守公共规则为荣,愿意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一)、谈话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1.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一定经常带你到公园游玩,到商场去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的地方叫什么呢?板书:公共场所
2.小组交流:假如你在儿童游乐园排队玩电动马,发现有人在前面插队,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看电影时,坐在前面的人不时地站起来挡住你的视线,你又会怎么想?
3.小结:在公共场所,如果每个人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感受,就会使别人不开心,甚至造成矛盾,影响大家。因此,在公共场所要有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行为准则就叫“公共规则”。板书:公共规则
4、同桌讨论。
(1)你知道的公共场所还有哪些?在那里人们所应有的行为准则是?什么?板书:自觉遵守
(2)师:有了公共规则,就要求大家去自觉遵守,那怎样遵守公共规则呢?
板块二
教学内容:不遵守公德会带来什么
完成目标: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一)、激情明理
1.阅读p5上的两个短文,选其一谈感受。
2.出示图片p6,小组讨论:这起严重交通事故是怎么发生的?
3、小结: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正常活动所需要的。它是人们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二)、树立榜样,指导学生行为
师: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总理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1.阅读p4上的《他,冒雨赶来》
2.说一说:你觉得小王的做法对不对?*总理为什么要冒雨赶到图书室?
3.全班交流
4.小结:每个人在公共场所都应该想到公众的利益。只有大家共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的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5.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自觉遵守公共规则的好榜样。谁能来夸夸我们身边的好榜样?
(三)、全课总结:
1. 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遵守公共秩序。
2. 小结:公共规则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要求和愿望、共同利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小观众、文明小游客,长大以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自觉遵守公共规则
为他人着想
从自己做起
拓展阅读
1、《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所含着的情意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一、激情导入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
着小区里的每一个人,这其中也包括一个盲女孩,是谁呢?(安静)
虽然春天的一切美丽的色彩,对于她来说,只是一片漆黑,但是她却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春天,那就是“触摸春天”(板书)
在一次又一次的触摸中,奇迹出现了。
二、品读奇迹,感悟安静
(一)在这个春天的早晨,我们都看到了哪些奇迹的发生?从中你感悟到安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边找语句边批注。
(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自读自悟,教师**)
学生交流汇报: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二)假想阅读,体情悟道
假如你现在就是安静,自由地读读这些语句,做做触摸春天的动作,体会体会当时的感受。
1.(1)“安静在花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A 、说说看,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呢?
B 、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此流畅呢?
2.(2)“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A 、你从哪儿感受到这真是个奇迹?
结合上下文,结合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B 、我们可有过捉蝴蝶或者蜻蜓的经历?
同样也是屏住呼吸,悄然而行,可就在你要捉住它的一刹那,它飞走了?
我们同样做着安静所做的动作,而且我们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我们却捉不到,为什么?
C 、能够抓住蝴蝶,是安静神奇的灵性,“神奇的灵性”指什么?(联系上文谈:在花香中流连?)(这神奇的灵性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蝴蝶被盲女孩神奇的力量吸引,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竟然拢住了一个长着双翅的生灵,真是一个奇迹。
海伦·凯勒曾说:
“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体会用心与捕捉,用心去体验,自然就有了奇迹的发生。)
D安静拢住了蝴蝶,她拢住的仅仅是一只蝴蝶吗?
她拢住的是一个春天,是一个世界。
这是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呢?(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回答——多姿多彩),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五彩斑斓,绚丽多姿、五彩缤纷?)
引入阅读链接,说说海伦·凯勒的缤纷世界里有什么?
如何理解这对于安静来说是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这多彩的世界就是蝴蝶在安静手心跳动,使安静感受到了生命的博动,说明她的心灵之窗并没有关闭,她是用全部身心来感受整个世界。在她的内心深处,同样是明媚动人的景色。)
E 、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这句话。
(3)“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此刻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A 、读着这句话的时候哪个词让你怦然心动?(板书:张望)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能看得见吗?
她是用什么张望?
B 、安静为什么把蝴蝶给放了?那可是给她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生灵啊!(放飞蝴蝶、放飞心情、放飞春天)师小结:她双目失明却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还能抓住睁着眼睛的花蝴蝶,但又放飞了蝴蝶,明明眼睛看不见蝴蝶,还要张望蝴蝶,你们说安静的“神奇的灵性”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三个语段体会体会。
(四)小结感悟
作者用细腻地语言描写了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
踪。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句话点明了作者要向我们表达的中心。让我们一起朗读这句话。
三、交流感受,理解文中道理
全班交流:结合实例,再次体会“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出示:()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预设:安静、健康人、残疾人、小孩、老人任何人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本文的语句就像诗一样的优美,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把它背诵下来。
2.配乐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2、《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师生对话沟通情感
(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是一扇窗口,我们读书,就是要善于从语言文字的窗口中去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所藏着的情、景、人、事和哲理,读书一定要学会想象,学会琢磨)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说后,见机板书:
故事的主角是谁?(安静),安静是个什么人?(盲童)
板书:盲童安静——触摸春天
三、体验盲童初感奇迹
1、我们闭上眼睛,体验一下,你的眼前一片漆黑,盲人的眼睛看不见色彩,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世界。
2、“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可是安静却却看不见春天。
3、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安静却着着实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的内心中的春天,和我们一样的丰富。她做到了一个明眼人所做到的一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安静所创造的就是什么?——奇迹!
(出示幻灯2:这真是一个奇迹!——齐读)
四、品读奇迹感悟安静
1、在这个春天的早晨,看看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在她触摸春天的过程中,我们都看到了哪些奇迹的发生?从中你感悟到安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在让你的心灵怦然心动处,画上“!”(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自读自悟,教师**)
2、学生交流汇报(一):品奇迹、读课文、悟安静
问题: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早晨,发生了哪些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1)安静在花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幻灯片3安静在花中穿梭)
A、说说看,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呢?
B、想象一下,如果你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走路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摸摸索索、磕磕绊绊、踉踉跄跄、)
C、读这句话。根据学生的朗读提问:这可不是一般的流畅——很;不是没有磕磕绊绊,而是——没有一点儿;多么不可思议啊,创造奇迹的是个盲童。
D、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此流畅呢?
(2)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出示幻灯片3安静在花中穿梭)
A、流连什么意思?
3、《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学生的朗读和比较句子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感悟。
3、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2、说话训练。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 回顾课文、激趣导入
1、谈话:你们知道醋是什么味道的.?糖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课题,齐读两遍。
2、用小动物的名称各说一句话。
3、整体读课文: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你们愿意不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老师们听啊?
4、讨论读书的方法。
5、齐读课文
二 质疑想象、朗读感悟
(一)分析狐狸
1、观察葡萄的图片,直观感受它的又大又甜。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紫红色的葡萄、圆圆的葡萄、水灵灵的葡萄等)
3、分析狐狸急于想吃到葡萄的急切心理,引导读句子。
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4、表演读后,分析狐狸的狡猾,点出它的意图在于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
(二)分析小猴子
1、自由读2——7自然段
小猴子说葡萄是甜的,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咱们继续读课文,读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老师请小朋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注意:你可以自己大声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开始!(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
2、理解迫不及待
(1) 出示迫不及待,读完了请看课件,这里有一个成语,请同学们读一遍。(课件:迫不及待)(生齐读迫不及待。多读几次)
(2)结合生活理解:你们平时什么情况下吃东西会迫不及待?
(3)造句理解
(4)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对比句子(课件:小猴子爬上葡萄架;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
(5)理解连忙
当你看到这只小猴,迫不及待地要吃葡萄的时候,是怎么劝它的啊?看书,书上小兔子是怎么劝的?引导读本段
(6)引出“大口大口地”
小猴子听了小兔子说不能吃,他怎么想的呢?指名说
(7)理解大口大口地
从“大口大口地”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什么情况下也会大口大口的吃东西呢?做给老师看看。
那小朋友也来感觉感觉,来读这个句子。
(课件: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8) 引出“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
小猴子是因为自己亲自去尝试,才知道葡萄是甜的。真好!可是小朋友,这个小松鼠和小白兔,尝到这么甜的葡萄之后,他会怎么想呢?
甜的葡萄,他硬要说他是酸的。是不是?小松鼠和小白兔不明白,你们明白了么? —不能亲信别人,要自己亲自去尝试。
四、总结
1、说说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你讨厌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2、联系课文明白道理
读完了这篇课文之后,大家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跟这些动物们说。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你来说,你想对谁说都可以。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那时你是怎么做的?学了课文你又该如何做?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写:把你对小动物说的话写下来。
2、说一说: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3、读一读:收集其他的童话故事读一读。
(以上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六、板书设计:
小狐狸 小松鼠 小兔子 小猴子
狡猾 不动脑筋 勤于思考
聪明 轻信别人 大胆尝试
小故事、大道理
4、《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邹传华
教学内容:新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七课《触摸春天》第二课时。
一篇好的文章讲求形神皆备,指导学生阅读做到形神贯通,即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从语言文字中具化的形象和理性分析的抽象认识结合起来,领悟深层次的东西。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通过感悟理解体验到盲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美丽,感受生命的美好、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同时在阅读中落实“双基”训练。
认知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
等词语。
技能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目标:
体会盲童寻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的道理,感悟生命的珍贵。
教具:重点句子卡片音乐《静寂的森林》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略)
1、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
2、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3、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的方式和练笔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复习导入,触*感。
1、师: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师: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设计意图:由道理引入,采用倒叙的方式入手,由浅入深的进入文本。)
二、披情入文,释疑感悟
1、卡片出示(上面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找出自己认为应该强调的字眼,并说明理由。
①“谁”:任何人、无限制②“都”全部、表示范围广③“缤纷”:指美好的生活
(2)有感情的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引导质疑学文
(1)现实生活中,真是任何人都能很好的享有生活赐予的权利,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吗?(不能)
作为盲童的安静却能够做到这一点,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奇迹)
(2)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划划,看哪些句子能反映安静创造了奇迹。
(3)学生自己学文。
三、重点评析,交流体会。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句子1:“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1)说出自己的理解
(“流畅”指动作协调,步履轻盈。“磕磕绊绊”形容路走不好或腿脚不方便,为什么流畅,是因为“流连”花香,在花丛中穿梭。这句话照应全文,表现出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2)指导朗读。
方法:①师:读这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读出流畅,没有磕磕继续绊绊?(读时语气轻快、活泼)
②全班读一读。思考:她为什么“流连”?(是因为花香)这次是用什么来感受春天的?(“用鼻”并板书)指名带着感受读一读。
2、评读重点句子2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的地方。”
品读方法:
(1)初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读准字音,并说出句子的意思。
“悄”读“qiǎo”不读“qiāo”“悄然”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竟然”是表示出乎意料;“神奇”是非常奇妙;灵性指智慧聪明才智,从安静穿梭、停下、伸手、拢住这一系列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一系列动作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作的,因此说这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牵引着她,指挥着她,怎么会抓住呢?说是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与其说是蝴蝶被盲女孩拢住,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女孩的灵性所捕捉。
(2)集体细细品读,要用轻轻的惊讶的语气读。读出作者的惊奇。这次安静是用什么来感受春天的呢?(“用手”并板书)
(3)认真感悟,听老师范读。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伸出你的双手,走进安静的那一瞬间,此时此刻你
就是那个盲女孩安静,你正用你神奇的灵性拢住了那只蝴蝶。听老师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师读,学生一边闭眼,一边做动作,边听边感悟)
老师读后,提问:安静,你感受到了什么,蝴蝶在你的手心,你有什么样的
感觉?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回答预设:A、可能感受到蝴蝶在手中扑腾。B、可能
感到手心有点痒。C、可能感到非常惊讶、喜悦。看不到世界,竟也能抓住蝴蝶。D、可能是感到高兴,原来蝴蝶是这样的。……)
(4)再次分小组、分人品读,读出神奇、惊讶。读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因为安静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
师引:“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作为常人的儿童难以捉住蝴蝶,而盲童安静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拢住蝴蝶后安静是什么样的心情?
(回答预设:高兴、激动、惊奇……)
(5)集体再读,要求声音整齐清晰响亮,有神奇的力量,读出安静的心情。
(设计意图:重点设计了五次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感悟,充分感受盲女孩那份激动,惊讶的心情,理解了“全新的经历”,尤其是动作演示,细细深入文本去体会安静当初的感受,使学生走进文本,放松自己的心情去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
师:“当你看到了安静的这一举动,被感动了吗?(是被感动了)是呀!作者也同大家一样被感动了。”
相机用卡片出示重点句3。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的感动着。”
3、评读重点句3。
师引:“海伦凯乐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安静在用什么来看世界呢?”(“用心”)
品读方法:1、带着自己被感动的心情读读,说说为什么会被感动?
(回答预设:面对安静这次全新的经历,作者被这一幕也看惊呆了,也被感动了。惊呆的是她竟有如此的灵性,盲女孩能捉住蝴蝶,同是也被女孩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
师:我看到安静,被她这种灵性感动了,也感动了你,也感动了这里所有人。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
4、相机出示重点句4: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里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评读方法:
(1)自由读,说说意思
“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不仅表现出安静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也表现出她对飞翔的向往,“弧线”形容安静心中想象蝴蝶飞走的画面,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在她内心的深处已经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
师:这一次安静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感受春天的呢?(“用心”并板书)
(2)带着安静的想象读一读这句话。安静张望着什么?在她心里,她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根据下面的句式表述:
八岁的安静可能没有看见过,没有亲眼看见过,没有
亲眼看见过,但在她内心的世界里,一定可以想象到,可以想象到,可能想象到……
①先让学生根据句式思考。
②集体交流:
(交流预设:A、八岁的安静可能没有看见过美丽的春天,没有亲眼看见过艳丽的鲜花,没有亲眼看见过蝴蝶,但在她内心的世界里,一定可以想象到芬芳的春天,可以想象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可能想象到漂亮的蝴蝶……B、八岁的安静可能没有看见过春天的色彩,没有亲眼看见过碧绿的草地,没有亲眼看见过蝴蝶飞翔的样子,但在她内心的世界里,一定可以想象到五彩缤纷的春天,可以想象到那鲜嫩的草芽,可能想象到蝴蝶扇着翅膀飞行的样子……)
(3)播放音乐《静寂的森林》,配乐朗读本段,体会安静心中蝴蝶飞翔的概念。(设计意图:这里以说话的方式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又以音乐为引导,在特殊的环境中体会文本)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师引:安静心中是五彩缤纷的,是灿烂的,透过她美好的心灵和那份热爱生活的心,我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生答: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引导学生再读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评读方法:根据下面句式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谁都可以,只要你。
①先让学生根据句式思考。
②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与开头提出的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感悟程度不同,层次加深了。同时,也使这节课有个首尾照应的作用。由道理引出,又回归到道理上,从而达到突出重难点,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珍爱生命的话题,达到了由“文本”到“人本”的目的。)
五、小练笔
假如安静就在你的面前,你对她说些什么?会用什么方法完成感受春天的心愿?(方法)师引:作者看着安静被感动,我也被感动了,相信大家同样被感动,假如安静就在你的面前,你将对安静说些什么呢?
①学生写,教师**指导。
②集体交流,老师及时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小练笔不仅是对学生感悟文本的检测,更重要的落实双基,使双基训练不走过场。教师及时鼓励点评,使学生学习成果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六、小结
邻居家的安静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师:“邻居家和安静以她特有的方式感受了春天的美好,展示了她美好的心灵,她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大家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七、作业:课外阅读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用鼻
17、触摸春天用手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进行说话和练笔训练。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虽然有4个重点句,但重点句中设计侧重点又有不同,使课堂有详有略,这样也为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留下充足的空间。以情悟情、以心动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本课情感目标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对“生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所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也是肤浅的。怎样去体现生命这个话题和感受生命美好,还要进一步去探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