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散文集:《狗的驳诘》

发布时间: 2025-08-19 09:04:19

鲁迅《野草》散文集:《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2〕;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语丝》周刊第二十五期。

〔2〕铜和银这里指钱币。我国旧时曾通用铜币和银币。

作者鲁迅从目睹辛亥**的战败,到同“正人君子”们的*,他认清了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的文人政客们的本质。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顶着“君子”、“学者”的头衔,依仗权势,反对进步文化活动。他们见强权者和富人就温媚顺服;见穷人和被压迫者则凶残毕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语丝》周刊第5期上刊载了张定璜翻译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散文《狗和罐子》(今译《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与狗的对话,以不懂香和臭的狗来象征“大多数读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会逐臭之丑恶之风。作者鲁迅受了这篇诗散文的启发,于4月23日写下此文,此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

整体赏析

这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诗,全文仅有160余字,却笔锋锐利,辛辣有力。作者鲁迅通过梦中一段离奇荒诞的经历,即“我”和狗的对话,描写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在梦中,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说:“愧不如人呢。”因为,“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而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狗的有力反驳,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梦境。

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趋炎附势,谄上欺下,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和事,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对这类丑恶的社会现象,作者鲁迅是十分憎恶的。尤其那些帝国主义的走狗、官僚政客、帮凶文人,作者鲁迅斥之为癞皮狗、叭儿狗,甚至连狗都不如的东西。此文采用荒诞手法,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现,达到对这帮人不如狗的势利家伙的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与《死火》比较起来,这篇《狗的驳诘》,无论在构思的规模,意象的创造性,还是在作者传达的隐藏度等方面,都简单明白多了。整个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寓言故事。

拓展阅读

1、汪曾祺代表作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联主办的《北京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我的家乡》

游台》

《观音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国子监》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学》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

《美国短简》

《香港的鸟》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揉面"》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关于〈受戒〉》

汪曾祺作品《五味》原及赏析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然后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胜。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儿,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然后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然后用井拨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然后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崐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说:"好!"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然后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然后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苣、苦苣,苦苣相当的苦。

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者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然后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剧团有一**,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下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然后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

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然后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桔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佧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分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分,川菜的特点是辣而且麻,──搁很多花椒。然后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是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是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全国都吃再制精盐。然后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

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了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化大**"中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

最高指示:

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我们一个**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然后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然后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到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

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秆,苋菜长老了,然后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然后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做"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然后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然后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欣赏】

知道汪曾祺,是因为"化大**"中多次看过以至十分熟悉的**现代京剧《沙家浜》,然后因为他是主要编剧之一。后来读他的章,无论是小说,还是,都感觉出作者用笔的功力,越读越如同品喝香茶、名酒,久而其味更甘、更浓。今年的山西省中考语试题现代阅读选了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并据此为话题作。虽然考试为选拔性的,但是读好章、写感兴趣的话题,应该是受大家欢迎的。从反馈回来的情况也是这样。

读了这篇名为《五味》的章,也许大家会有一种感觉,原来生活中的琐细也能写成章。是的,不仅能写,而且还能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我们说一位作家的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是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深刻,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道理和体会。

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我们都知道,而且有不少或曰"细节"的小故事,比如,"山西老乡爱喝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啦;火车一开入娘子关,响声就变成"喝醋""喝醋"啦。等等。谁也没想到它们能成为写章的素材。看起来,对生活的热爱,应该包括它的方方面面,自然"吃"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民以食为天",很是有道理的。

今年秋季选入高中语第一册的一篇章──《胡同化》,也是汪曾祺写的,里面就提到了北京人的吃饭,如同本篇所写到的北京人爱吃"虾米皮熬白菜"的习惯,还写到"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不同的是,本篇所写是说人们对食物的习惯,而《胡同化》中,则是把这种习惯与北京人的心理,实际上是化,紧紧地连在一起进行分析的。对身边事物进行理性的、化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对生活积累后,精心选择细节,合理组织成,再运用具有*力的语言,同样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就像本篇章。

再回到山西人的喜欢吃醋的问题,汪曾祺在章的开头就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但是作为山西人,我们想一想,山西人的吃醋究竟是缘于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山西人喜爱吃面食,用醋调味,才更突出其美味呢?如同南方人的吃辣是因为气候潮热,辣有驱湿的作用一样;再就是山西五谷杂粮丰富,特别是晋北一带盛产高粱,用来做醋是很好的原料。

这是地域方面的优势;再一点大概就是习惯的作用了。生于兹,长于兹,老乡每年要做一大缸醋,每家饭桌上顿顿离不开醋壶,吃面要有醋提味,炒肉要用醋去腥。到饭店吃饭,将空碗碟倒点醋涮涮,等于消了毒。

家里有人感冒,怕传染别人,锅里放点醋,在火上熬熬,等于空气中杀了*。还有多吃醋可以美容,常吃醋能软化血管,洗头发加点醋可使头发柔软亮泽等等。吃醋、用醋简直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久而久之习惯养成,自然山西人是离不开醋的了。这种习惯,在山西算不了什么,但外地人看来,就成了新鲜事了。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化,就是指的胡同化。胡同化是北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化是一种封闭的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

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2、尾巴随笔

仲夏早晨,在我经过一条宽广大道的时候,就在道路的旁边,看到了一片葳蕤茂密的尾巴

其时,夏日的阳光正在恰好。不热,只是在你朝向阳光的方向看过去的时候,会感觉眼睛有些难忍的明亮。亮晃晃的,十分刺眼。

然而,这些亮晃晃亦十分刺眼的阳光,却照得路边的尾巴分外得美丽。或者,是因了刚刚落过的一场微雨,尾巴的叶儿非常得莹亮。闪烁出美妙晶莹的光泽来。绿叶儿细细长长的,还在夏日的清风中微微地漾动。似乎,是在对我说——你真的这样喜欢我么?

而我,则静静也细细地看着它们。甚至,是长久地默默地看着它们。

距离上班还有一段时间。那么,这段时间,我都想要和它们一起度过。

或许,会有路人觉得好奇。——怎么,会有人对一片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尾巴产生兴趣?

然而,我真的就是这样的人呀!

尾巴是极其普通。但却会在我的眼中幻化出许多的美好来。这些美好,或者关乎年少的岁月,或者还关乎难忘的亲情、友情。

纵使时光不断疾跑和荏苒,都始终不能使我忘却了它们。

故乡的我们的小屋旁侧,亦是有着一片尾巴的。

在童年的光阴中,它们就是我们难以言说的乐趣。采摘到它们,然后,再用它们编成这样那样的造型。——耳环、项链、戒指……于是,声声激越清朗的欢笑声就荡漾于故乡蔚蓝净澈的天空中了。

及至而今,甚或是以后的以后,我想,普通的尾巴也,也仍旧会成为我十分喜欢的一种植物。十分生也分外霸道的样子,它们占据着我的心房和眼界,一直一直。

无论何时,也无论是在何处,只要看到它们,我便会靠近过去,然后俯身,也以纤细的指尖轻抚它们。

或许,在那刻,正有一天当中最为美好的阳光,并不炙热地洒将过来。于是,我和它们,便会成为那一天当中最为美好的图景。是永远值得珍藏和回味的图景,唯美之中还不乏岁月晕染的嫣然光影。

或许,某天,生命中的一段记忆会发黄、褪色。可是,那却不会是我于尾巴的记忆。

倘或,时光可以暂且地停留,那么,我情愿它就此停留。停留在我和尾巴相互默然静对的彼时。其时,夏日清晨的阳光,莹亮且美丽。眼前的尾巴呀,正美丽到最好的极致。

3、的读后感作

读着先生的章如同感受着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为人处事,先生的博学自是不必多说的,许多杂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学识之渊博和涉猎之广泛。“在艺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学问并没把他吓住。他写古古诗写得极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汉,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体的东西他能作,新的艺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验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对旧物的探索而阻碍对新物的创造。他对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远不被任何东西迷住心。他随时研究,随时判断。他的判断力使他无论对旧学问或新知识都敢说话。他的话,不是学究的掉书袋,而是准确的指示给人们以继续研讨的道路。”老舍先生的这段话恰如其分的概括了先生的渊博和精深。先生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维,作为一个笔者,无疑是独树一帜,风格迥立的。可是先生最不同于其他学者和作家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多读几本书,多知道几个独辟蹊径的典据。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知道的典据,极其精确无误的用在自己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这些表述又都不脱离表达自己的思想,丝毫不会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几段词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证,而是精巧生动的用几处典故作为对比,从而加深读者对笔者所要阐述的思想和论据清晰明朗,鲜活简单。这和我以往看过的一些通篇引经据典的“抄抄写写”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这些都只是说明了先生在艺上的卓越。 可是,读先生的章,对我感悟最深的却实在是他闪亮的人格魅力。读着先生的章,感觉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剑,锋利的解剖出当时国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无畏的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强权,不畏民众的愚昧,不畏所谓“人”的人声攻击,一路用剑刃的锋芒披荆斩棘,置生命于度外。

先生用他伟大的人格和敏锐的洞察力,篆写下许多警世醒世的杂来激励和讨伐人性的懦弱和肮脏,先生用一生的'时间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卫真理的*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缩和懈怠过,不屈不挠,对自己永不满足,永不自馁。正像老舍先生所评论先生一样:“一个人的精力与天才永远不能完全与他的志愿与计划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这苦痛是越来越深,而杀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先生是一个时代、一个世纪的英雄,他勇于直视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镜子,照射出人世间的美丑。是啊,一个只有战胜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先生做到了。

读着先生的字:善者忧思,恶者羞惭。 细看一看先生的肖像,发现先生的容貌虽然严肃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却是盛满了慈祥。这也正是应了先生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先生冷静尖锐的看着这世界,胸膛里装着的却是一颗悲悯慈爱的博大之心。我想:像先生这样的人英雄也许几百年也出不得一个吧。

怀念您,先生!

点击查看更多鲁迅《野草》散文集:《狗的驳诘》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6634.html

热门阅读

  1. 教师节祝福语精选版
  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3. 金庸的诗词
  4. 与猴子有关的童话故事
  5. 最新同学结婚创意贺词
  6. 有关军训总结范文
  7. 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优秀教案
  8. 军人忠诚的精彩演讲稿范文
  9. 2016公司年会祝福语
  10. 端午节经典搞笑祝福语摘抄
  11. 201年精选最新520祝福语
  12. 一人一心独守空城情感散文
  13. 我终究无法成为他人散文
  14. 冬至里最暖心的祝福语
  15.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计划书
  16. 201年父亲节创意祝福短信
  17. QQ描写毕业的句子
  18. 幸福是什么的教学设计范文
  19. 201年大年三十祝福语短信
  20.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设计
  21. 大专生阶段实习报告
  22. 梅兰芳的励志故事
  23. 渠道工程的协议书
  24. 《淡淡的幸福》主题婚礼策划方案范文
  25. 《变形金刚》教学反思范文
  26. 再别康桥原文及其赏析
  27. 李清照《失调名》
  28. 201年元旦祝福语大全简短
  29. 描写春雨细句子
  30. 小狗钱钱500字读后感
  31. 《在家里》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32. 2016精选简短万圣节给朋友祝福语
  33. 睡前故事《红枫叶》
  34. 关于2分钟学生会自我介绍范文
  35. 诗仙李白介绍
  36. 混凝土浇筑的劳务合同
  37. 《爱我中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38. 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39. 父亲节的学生作文
  40. 时光里的风的优美散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