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的文本细读
杜甫的《登高》被称为七言律师的典范,问世以来,受到高度的评价,对这首诗的评论也有很多。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写作有严格规定: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回”、“来”、“台”和“杯”押韵,都是阳平声;三、四句严对:“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后几句同样是字、词对仗工整,句子之间也构成严对,平仄也毫无问题。从律诗的规范上来讲,这首诗可称得上是七言律诗的典范。
杜甫有对文体意识很有研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格。把作诗视为“吾家事”,在诗歌的体式、章法、字、句、韵等方面极为重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谓是他一生在诗歌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写照。他在诗歌上取得的成就是天才与后天的功夫结合的产物。下面是笔者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来对这首诗的文本层面进行的解读。
新批评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于英美。它重视文本细读,从细节入手,去揣摩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含混”、“反讽”“、悖论”、“语境”、“张力”是它的术语,对于文学文本研究颇有启发意义。新批评最具代表性的批评观点有:“诗是有机体,所以诗人的任何一个部分要得到解释,都必须联系诗的整体语境;任何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诗句’,都是在其特殊语境中取得的。”优秀诗作的基本特征是――含混,诗之为诗即诗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是内涵与外延相互作用的结果,诗意的多重性来源于内涵,因外延而变得明晰,诗歌也有了辩证的因素,即张力结构。新批评的代表人物有兰塞姆、瑞恰兹等。
《登高》这首诗的文本结构,可以分为标题、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标题“登高”两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登高”作为古诗的标题,也说明写作的背景。“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睹物之后所引发的对情感、人生、命运的感喟,长期累积沉淀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情结。无数的**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悲愁与秋相结合,杜甫便是典型。想象一下,登高远观后,景物与自己的处境产生共鸣,因而从标题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悲苦之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首联两句,对仗之中仍然用韵,而且句中自对,无一不工。诗的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首联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遣辞用字,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秋天一派肃杀的景象,猿声阵阵悲啼哀啸,使得诗歌意境悠远,极富张力。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被称为千古名句,仰视与俯视相结合,把秋天那种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写的活灵活现,一种疏宕之气顿然而生。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声势,都极为深动传神。前两联诗句都在描写秋天的景物,诗人站在高处,四周的秋色尽收眼底,心中感慨万千,由此引出后四句,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不觉突兀。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句可谓是愁到最深处时不言愁的最佳例子。“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写出了国势艰难危急,仕途坎坷,须发皆白或许都是年迈与愁苦的结果;疾病缠身即顺其自然了,新来戒酒,所以即使愁绪万般也无从排遣。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从具体景物到气氛渲染,从时空相对的感情表达到回归现实的愁绪根源,交融在一起,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瑞恰兹说:诗人由于富于想象力,“能把纷乱的,互不联系的各种冲动组织成一个单一的、有条理的反应”,使“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冲动,在诗人身上结合成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如诗中,秋天的景色可谓多之又多,但诗人杜甫却把那些本来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在自身遭遇的关照下,给予自然物以生命力。因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就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诗歌前四句意境十足,意在言外,很有*力,后几句所写虽机富感情,但是似乎又把那种悲愁之情过于直白的表达出来,与“意在言外”“诗在含混”形成了反讽。
总之,《登高》是诗人七言律诗的典型代表,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诗人的那种忧国忧民、颠沛流离的悲悯之情。同时,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也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在西方新批评的语境下,它也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佳作。
拓展阅读
1、《杜甫·登岳阳楼》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2、登高 杜甫 杜甫的求官信
【**--故事】
杜甫平生有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试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于是,他曾试图另辟蹊径,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却无济于事。
天宝十年(751年),已在长安漂泊5年、靠“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艰难度日的杜甫,终于抓住了一次直接向皇帝自荐的机会。这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唐玄宗连续三天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杜甫赶紧撰写了《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三篇赋,合称“三大礼赋”,连同求官信一起进献唐玄宗。
杜甫的求官信是这样写的:“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杜甫的求官信写得简洁明晰,先把老祖宗搬出来说了说,接着介绍了自己当前的落魄处境,之后乞求皇帝赐给他一官半职。“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确实写得怪可怜和低声下气的了。唐玄宗看了他的求官信和“三大礼赋”后,觉得杜甫是个人才,安排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候任用。在苦苦等待4年之后,杜甫终于在集贤院找到了实职。
3、朝花夕拾无常读后感范本汇集
今天,我读了《将心比心》这篇文章深深地被故事里的情节*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老奶奶去商店,一位阿姨帮她推开沉重的大门和妈妈鼓励实习护士扎针的古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将心比心,对老人多一份尊重、对孩子多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去上学,车上的人很多很拥挤。这是只见一位老奶奶慢吞吞地上了车,我正打算让座,前面的一个小妹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老奶奶让了座位。老奶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说:“谢谢你,小姑娘。”“不用谢。”小姑娘说:“我的奶奶和您差不多,我相信别人也会给她让位的。”
是呀,我的姥姥也和她们的年纪差不多,我也希望有一天有人给她让座位,帮助她。所以从现在起我要对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多一份尊重和关心,这个世界将变的越来越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