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临江渚辛弃疾
词牌名:贺新郎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兰干凝伫。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有诗侣。
知识扩展:辛弃疾的作品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作家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拓展阅读
1、《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考古诗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乎?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神州:指中原。兜鍪:军士所戴的头盔,这里借指士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词人。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入侵,辛弃疾怀着抗金保国的愿望在山东聚众起义,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不久,耿京被叛徒杀害,辛弃疾俘获叛徒,被授予右承务郎一职。但是南宋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执行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卖国政策,面对这种现实,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上阕以设问开篇,问中又流露出强烈的愤慨之情。什么地方能望见中原地区呢? 在北固亭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千古”三句在紧承上面的问句抒发感慨:从古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代的盛衰,可是那滚滚长江依旧东流不息。这就将对山河变迁、国家兴亡的感慨深刻地表现出来。
下阕从孙权起笔,承上转入怀古。年青的吴主孙权统帅着强大的军队用战斗来保卫自己的东吴**。在这里,词人集中赞颂了孙权的“战未休”的精神。辛弃疾借古喻今,他怀念历史人物孙权,正是要南宋统治者效法孙权,诉诸武力,兴兵北伐,收复失地,而不要学那猪狗一样的刘琮(曹操曾说过,生儿子应当像孙权这样,刘表的儿子刘琮像猪狗一样)。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目的。
这首词以问答起,以回答结束,触景生情,因事怀古,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1]名句: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2]触景生情、因事怀古的写法。
2、辛弃疾《八声甘州·高康》诗词赏析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题解】
辛弃疾并不是第一次读《史记·李广传》。但在特殊的时期——被弹劾罢官闲居上饶带湖之时,再一次读《李广传》,让他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他想起了友人晁楚老、杨民瞻约自己同隐山间的邀请,就引用有关李广的典故写了这首词,以明心迹。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率领汉军抵御匈奴入侵,英勇善战,使匈奴数年不敢攻扰,人称“飞将军”。李广虽战功累累,却不但未被封侯,还多次被罢免或降职,最后受屈含愤*。辛弃疾闲居期间的作品多次提到李广,因为李广的遭遇常常使他联想到自己。
句解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这段故事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因与匈奴作战失利而被罢官,闲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一天,李广深夜醉归,路经灞陵亭,恰亭尉醉酒,不许李广通过。随从通报:“这是故将军。”亭尉言:“现任将军尚且不准夜行,何况故将军!”遂令李广宿于亭下。
“桃李无言”,是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略写,意为桃李虽不会说话,但喜爱它们的人络绎不绝,在树下踩出了路来。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末尾用“桃李不言”的谚语来赞美李广虽不善辞令,却是天下景仰的英雄。
李广无端遭到灞陵亭尉的呵斥轻侮,无非是因为他已被废罢,是无权无势的“故”将军。而此时的辛弃疾,同样是被罢官闲居,所以他才会对李广的这次遭遇耿耿于怀,才会写道“恨灞陵醉尉”。
这个“恨”字,所责备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浅薄势利、不识英雄的亭尉。亭尉固然可恨可鄙,但朝廷又有谁能识拔这位屡建奇功、一心为国的志士呢?不正是因为朝廷的罢免,才使本应驰骋沙场的将军借酒浇愁,饮罢夜归吗?辛弃疾真正“恨”的,是对英才的摧残。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谁会想到,今日受小小亭尉侮辱的“故将军”曾经是多么的强悍威猛。辛弃疾没去写李广如何英勇杀敌,只举了一个日常的例子:一日李广出猎,误将草中巨石认成老虎,引弓劲射,箭穿石而入。
然而,无论多么神武强悍,无论立下多少功业,李广终究还是成为了“故将军”。这令辛弃疾无限感慨。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虽屡立战功,但始终未被封侯,晚年更被废为庶人,闲居山间。对自己的遭遇,李广愤愤不平。他自言“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辛弃疾赞赏李广,同情李广。李广的豪情壮志和坎坷遭遇,与他自身如此相似,所以他与李广“同病相怜”,更对这种不公郁愤难平。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杜甫《曲江三章》其三云:“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辛弃疾摘取杜诗,而冠以“谁向”,表示自己不愿应友人之约,像杜诗中描绘的那样隐居田园,种桑植麻,了此余生。他想要的,是随李广猎居南山,骑马射箭,在雄壮豪迈、慷慨激昂中度过剩下的岁月。
历史上,被罢免闲居的李广后来又被起用。或许辛弃疾从李广的经历中,多少看到了希望——李广尚有再上沙场抗击匈奴的机会,我辛弃疾又怎么一定不会有呢?因而,他拒绝隐居田园,悠悠闲闲,而是要保持斗志,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可以说,不管受到多少打击,辛弃疾驰骋沙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从来没有熄灭过。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汉代重视开辟疆土,多少人在万里边疆建立了功名,但为什么还有像李广这样令敌人闻而丧胆的英雄人物被等闲视之,闲置高阁?
而如今,国家急需能人志士抗击金兵、一统大业,辛弃疾的满腔报国热情却无人理会。英雄无报国之门,看来自古如此。更何况当下之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国势衰颓,远不能与汉朝相比。汉时李广尚被闲置数年,辛弃疾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词人将视线从桌上的《史记》移向窗外。他无法回答自己的问题。能人志士被闲置不用,不就是当权者排斥忠良、统治者昏庸无能所致吗?但这个答案,实在太尖锐了,他不能说出。于是他只好说说窗外的“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一诗中有“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和苏轼一样,辛弃疾也“摧刚为柔”,将读史的万千感慨都寄托于眼前之景,含蓄蕴藉,引人深思。
评解
词人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之作。全词将史事典故、前人诗句与自己的感慨情绪化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特色。
3、辛弃疾-虞美人・用前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春,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作者,作者作此词送别。题云“用前韵”,乃用作者前不久寄陈亮同调词韵。杜叔高是一位很有才气的诗人,陈亮曾在《复杜仲高书》中称其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妍以辉映于其间”。只因鼓吹抗金,故遭到主和派的猜忌,虽有报国之心,但亦无请缨之路。作者爱其才华,更爱其人品,词中蕴含着的深情厚意即能反映出来。
上阕头句至“毛发”数句盛赞叔高诗作之奇美。
头句“细把君诗说”,足见非常爱重。因为爱之深,所以说之细。“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言杜诗气势磅礴,读之恍如听到传说中天帝和黄帝的乐工们在广阔旷远的宇宙间演奏的乐章的余韵,动人心魂。
“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乃熔裁唐人李咸用《览友生古风》诗“一卷冰雪言,清泠泠心骨”语意,言杜诗风骨清峻,读之宛若望见尘土都不到的高崖之上的冰雪,不禁毛发生寒。
如此说诗,不但说得很细,而且说得极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既富诗情,亦有画意。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化用苏轼《薄命佳人》诗“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二句,以古来美妇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有沉沦:“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陈皇后失宠,进一步渲染了被弃的凄苦。这里纯用比兴,虽为造境,却甚真切,艺术效果远胜于直言。
下阕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
“去天尺五君家别”乃隐括《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语,谓长安杜氏本强宗大族,门望极其尊崇,但叔高一家却有异于此,是然足弟五人皆有才学,但只因不善钻营而都未有所成就。“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则变化《易乾。九五》“云从龙,风从虎”之语,假托鱼龙纷扰、腾飞搏斗于风云开合之中的昏惨景象,暗喻朝中群小趋炎附势、为谋求权位而激烈竞争。一“看”字有冷眼旁观、不胜鄙薄之意。群小疯狂奔竞,反映了朝政的黑暗*。叔高兄弟不得进用,原因即在于此;北方失地不得收复,原因亦在于此。故接下乃兴起神陆沉的悲慨:“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昔日衣冠相望的中原路上,如今唯见一片荒凉,纵横满地的战骨正在白日寒光中逐渐消损。然而当国者却只顾偏安享乐,对中原遗民早已“一切不复关念”(陈亮《上孝宗皇帝书》),许多官僚也“微有西晋风,作王衍阿堵等语”而“讳言恢复”(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此宋孝宗赵语),借以掩饰其内心的怯懦和卑劣。“叹夷甫诸人清绝”即对此辈愤怒斥责。朝政如此*,士大夫如引*,词人的爱国之心却仍在激烈搏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中原未复,愁思难眠,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此时词人亦仿佛在挥戈跃马,率领锦突骑兵奔赴疆场,他满怀异常畅快的心情。但这只是暂时的幻觉,这幻觉一消失,那虚生的畅快也就随之消失了,代之而来的必然是加倍的痛苦。歇拍“南共北,正分裂”便是在幻觉消失后发出的惨痛呼号。
细读此词,乃于慰勉朋侣之中,融入忧伤时世之感,故虽为送别之作,但有悲壮之情。然而其运笔之妙,则在于“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范开《稼轩词序》)。说诗思之深广,则钧天洞庭,浑涵悠远;言诗格之清峻,则阴崖冰雪,奇峭高寒;状境况之萧寥,则冷月哀弦,凄凉幽怨;刺群小之奔竞,则风云鱼龙,纷纷扰扰;悲神州之陆沉,则寒日残骸,*抒报国之激情,则神驰战阵,铁骑铮铮;痛山河之破碎,则声发穿云,肝胆欲裂。凡此皆“有性情,有境界”(《人间词话》),故独高格而不同凡响。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最高楼》【内容】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内容】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摸鱼儿》【内容】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赋琵琶》【内容】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内容】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内容】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山鬼谣》【内容】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内容】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4、辛弃疾的中秋怀人词作:《满江红· 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释
寄远:寄语远人。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词人眷恋过的歌舞女子。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令:即孤零。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云液满:斟满美酒。琼杯:玉杯。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承别:别样看待。
白话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赏析
此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可能是与词人有着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这个女子令词人爱慕不已。美月当空,已能勾起人无限秋思。面对中秋夜月,那怀人之情便愈发浓烈了。于是词人借月写意,传递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5、读词更念滕王阁——读吴潜、辛弃疾词
南宋后期,出了一位少年俊才,名叫吴潜。二十一岁考中状元,后来官至左丞相,因为与当朝位高权重的贾似道政见不同,多次被贬,最后死于广东贬所。
吴潜五十三岁这年由京城杭州被贬往福建,中途经过江西南昌,登滕王阁览胜,填了一阕《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堪称佳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这阕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含有登临的兴致,暗用水神风送王勃夜行七百里赶上盛会撰文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借一点文坛前辈之仙气。果然登楼展眼,只见山间云涨,水上涛作,来帆去棹穿梭而过,金鸥白鹭起起落落,景象极为壮观,词人从中午看到下晚,直到暮雨掩帘,才猛然回神,这不正是当年王勃所状之景吗?
但紧接着词人从审美幻想中回到了苦不堪言的现实人生:萧瑟的秋风给失意之人平添了浓重的悲凉,因草木凋零而显得空阔的天地,更加深了宦途奔波的漂泊之苦。几十年*遭遇的恩恩怨怨涌上心头,挥之不去。中状元披红挂彩的风光刚刚过去,想不到进入*要想有点作为会那么艰难,一不小心,落入政敌的圈套,甚至有性命之忧,仿佛随时都走在高空的钢丝上,令人战战兢兢。一转眼,小伙子变成了老头,心头堆积的烦恼,人虽然多却没处说,天地虽然大却没处放。黄昏中,城头悲凉的号角声随着阴冷的秋风飘过来,似乎把人带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深渊……
很多人登高临远,心胸为之开阔,平时的痛苦和烦恼会化减消失一些,甚至会有一些哲理性的感悟,自觉放下或抛弃一些东西,会变得轻松许多。可是在这阕词中,吴潜登滕王阁,兴致和情绪却是由高到低,由轻松到沉重,由好到坏,不但没有得到暂时的解脱,反而加深了痛苦,看来事物总有特例。
滕王阁的名气是由文学奇迹凝结成的。
它最初建盖于初唐,建盖的初衷只是为满足它的主人李元婴有一个歌舞行乐的地方。李元婴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公元639年,他被皇兄李世民封为滕王。公元653年,他被侄儿子高宗皇帝任命为洪州都督。洪州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在当时是比较偏僻蛮荒的,是安排流放*的地方。李元婴来到这里并没有改变他沉湎女色、歌舞游乐的纨绔子弟的恶习,盖这么一个楼阁只是为聚众歌舞取乐,当地人顺用李元婴封号,把这座楼称作滕王阁。当时滕王阁除了*的高贵,与其他楼台亭阁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十多年后,滕王李元婴不知被反复贬谪到哪里去了,洪州来了一位姓阎的都督,把破败不堪的滕王阁修葺一新,计划在重九这天邀请当地名流登阁作记。暗地里阎公已安排女婿作好一篇记文,烂熟于心,想到时好像即兴发挥一般倒出,以赢得文名。
那时王勃已是小有名气的少年俊才,已进入了仕途,只是因为写文章讽刺皇家亲王的斗鸡恶习触怒了高宗皇帝,差点儿掉了脑袋,幸好有爱才的重臣开脱才保住了性命。王勃的父亲也因此受牵连,被贬到边远的交趾。这天王勃由山西到南方看望父亲,坐小船沿长江逆流而上,中途天气不好,在一处叫做马当山的地方靠岸躲避风浪。岸上有个马当庙,王勃下船到马当庙前观赏风景,看见一位须眉银白、貌若*的老者坐在树下,不等王勃上前问候,老者已先开口:“来者可是王勃?”不等回答,老者自顾说:“明日重九,洪都滕王阁有名流盛会,你去赴会,留下文章,可传千古。”
王勃笑答:“谢老丈关照,只是此地离洪都六七百里,又有风浪,一夜之间如何到达?”
老者不慌不忙说:“你只管上船航行,我助你一帆轻风,明天一早,你肯定赶上。”
王勃将信将疑,喊船家开船,欲辞谢老者却早已不见。只听空中隐隐传来“吾乃马当小神,君勿多疑”。此时,江面恢复平静,一片五色祥云护住小船,王勃只觉得两岸山水快速分开,箭一般离去。眨眼之间,小船已经远离马当山下。
九月九日一早,王勃已坐在都督阎公的酒席上。果然是盛况空前,地方长官、江右名儒、社会贤达坐满了大厅。只见阎公满面春风,向大家说明集会主旨,又一本正经,实际是假意邀请名家鸿儒们为刚刚修葺一新的滕王阁作记,并表明所作诗文将刻石为碑,永传后世。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只是虚让一番,阎公的女婿吴学士早有隔宿文章,只待借此扬名风光。因此在座诸公都曲意奉迎,声称不敢献丑。轮到王勃的时候,王勃欣然接受纸笔,并不推辞,惹得满座皆惊,以为毛头小伙不识礼数,不知天高地厚。阎公哂怒,拂袖而起,退席更衣,嘱咐左右伺其下笔以报。只见王勃旁若无人,神闲气定,满饮一杯之后,展纸挥笔,文不加点。左右报首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是老生常谈。左右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说这不过是古人的故事。左右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异兴奋得拍案而起,大呼此乃神来之笔,非凡人可为。此时已是举座皆惊。王勃笔走龙蛇,一篇《滕王阁序》七百一十七字,一气呵成,不改一字。据说阎公的女婿吴学士,虽无奇异优美之文笔,但有过目不忘之背功。王勃的序文一出,夺了他的彩头,搅了即将到手的好事,于是他心有不甘,无中生有地发难说,这不过是借用古人文章,这篇文章小时读过,还能背诵。于是当众把序文全文背出,不差一字。这一变,惊得上下目瞪口呆,都以自己常识浅陋而汗颜。正不知如何是好,只见王勃不慌不忙问吴学士:此序既是古已有之,可曾配以诗文?吴学士作假心虚,哪里想到有如此一问。觉得序文写景抒情已淋漓尽致,开头结尾,中间转折,整个谋篇布局已做得巧妙完整,天衣无缝,增一个字一句话都嫌多余,哪里还容得下一首诗,于是回答,不曾有。王勃胸有成竹地环视了一眼呆若木鸡的众人,再次提笔,续出八句七言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文一出,吴学士的谎言不戳自破,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阎公的成见早已烟消云散,他被王勃的奇才所折服,也以为序文已经作得花团锦簇,再难添彩,心里怨恨女婿才德尽失,无理取闹。想不到王勃才气纵横,这样一篇序文续诗本来是强弩之末,只会是做些点缀,却被他做得如此锦上添花,强弩之末竟能洞穿七层铠甲,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滕王阁因滕王好游而有阁,因王勃作序而名满天下。一千三百多年来不知引得多少游客登临,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倾倒。故事可以随人杜撰,楼阁也可以反反复复异地重建,但《滕王阁序》历经千年,在历代文海中如明珠璀璨耀眼,成为绝唱,就是一个奇迹。
王勃之后,比较着名的有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古文家韩愈作的《新修滕王阁记》,白居易、杜牧的诗;有宋代王安石、朱熹、戴复古的诗;有明代大文豪文徵明的《宴滕王阁序》;更有国宝级的宋太祖七世孙赵伯驹的《滕王高阁图》、苏东坡小行书《滕王阁序》及诗、明代唐伯虎的《落霞孤鹜图》、康熙皇帝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笔意临写的《滕王阁序》;等等。这些极其珍贵的诗文书画作品像不计其数的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宝石,镶嵌在滕王阁上,使这座历经千年、二十八次重建的古阁,越来越璀璨辉煌,魅力无限。
其中一粒巨钻还要用镜头拉近作特写,以便好好观赏,这就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阕《贺新郎·赋滕王阁》: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王朗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栏杆凝伫。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有诗侣。
辛弃疾曾经两次在江西做客,填这阕词的时候是第二次来江西,任隆兴(今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他年轻时曾“壮岁旌旗拥万夫”,从敌占区山东率万人义军回归南宋,那时他对朝廷整顿乾坤、收复中原寄以*的信任。但是年复一年过去了,他带过来的义军被瓦解为民,他上奏皇帝的破敌方略不被采用,他的官职也被一贬再贬,且越贬越远,越贬越小,有若干年甚至被闲置不用。这阕词就是辛弃疾在壮志难酬、郁郁寡欢的苦闷中,与几位朋友在谷雨节令登阁饮酒散心时的即兴之作。
词的上片写登楼之所见,从而引起怀古之幽情;下片直接赞美王勃的序文是文中翘楚,被人们世代传诵。但王勃自己却是怀才不遇,命途多舛。辛弃疾再联系到自己坎坷的仕途经历,前后又何其相似,于是发出“空有恨,奈何许”的悲叹。这是一阕赞歌,也是一阕悲歌,其悲情最后还是靠一阵江风吹散了一些。这就是古今登楼者之所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6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