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寓言故事《口若悬河》

发布时间: 2025-09-13 12:19:54

成语寓言故事《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这则成语的悬河是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且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侯。

拓展阅读

1、

公孙仪做过鲁国的相国,他很爱吃鱼,因此全国上下听说他的爱好后,纷纷买鱼前来讨好他。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什么鱼,公孙仪从来都不接受。

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劝他道:“先生,既然您爱吃鱼,可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恰恰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如果我现在接受别人送的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既然迁就了送鱼的人,就会歪曲法律。我是执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违法,就会被罢免相国的职务。一旦我的相国职务被罢免了,既便我喜欢吃鱼,这些送鱼的人也不会送鱼给我了。而那时我已被罢了官,也没钱自己去买鱼。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就不会贪赃枉法,不会循私情,那么也就不会被罢官免职了。这样就算我不接受别人的鱼,我爱吃鱼的味一辈子不变,我照样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到卫国去出使。在回国的途中,他经过鲁国的宁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宁嬴看到阳处父长得仪表堂堂,很有气势,心想他肯定品德出众,就对妻子说:“多年来,我一直梦想着能够侍奉一位品德高尚之人,但总是没有找到这样的君子。现在,我觉得阳处父这个人挺好的,所以想投奔他,为他办。”

于是,店主就去找阳处父,表示自己愿为他效犬马之劳。阳处父觉得有这样一个人在自己鞍前马后服务也很不错,就表示自己求之不得。到了第二天,宁嬴辞别妻子,跟随阳处父走了。

两人往前走,宁嬴就和阳处父聊起天来。经过交谈,店主发现阳处父并没有真才实学,个人品德也不高尚。他想了一想,就改变了主意,离开阳处父回到家中。

妻子见他回来,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问丈夫:“你不是要去晋国吗?为什么走到半路上又回来了呢?”

宁嬴回答说:“我看他长得相貌堂堂,举止有度,以为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贵人。没想到他不说话还好,一张就夸夸其谈,让人讨厌。亏他还能出使外邦!他这个人虽然外表好看,但总是不务实,只怕会招来别人的怨恨。

“我跟着他,不但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反而可能遇到祸害。我越想越觉得跟着他走不靠谱,就离开了他。”

华而不实

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腹内空空,没有学问。华:花,开花。实:果实。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之,派人去杀公子重耳。公子重耳不敢与父亲对抗,只得出逃。

重耳逃到齐国时,齐桓公非常喜欢他,把亲戚家的女儿姜氏嫁给他,给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后,重耳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只想在齐国安度余生,根本不想返回晋国了。

这时,齐桓公已死,他的几个儿子都想夺取大权,最后齐孝公登上国君之位。很多人都清楚,齐国已经发生内乱,此地不适合重耳停留了。重耳的谋臣子犯、赵衰等人在桑园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之。姜氏的侍女在桑园采桑叶,无意中听见了他们的密谈。

这侍女回去后,就把谈话内容报告了姜氏。姜氏得知后,毫不留情地杀掉侍女,叫来重耳,对他说:“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业。如果留恋妻子、贪图安逸,一定会受到别人的鄙视。现在齐国已经大乱,你何不赶快离去,另选支持你的强国!”

重耳不愿意离开这里,说道:“我并不想走啊!我的岁数很大了,难道还要硬逼我干业吗?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姜氏听了,觉得重耳真是没用,于是不再劝他,而是把子犯等人叫来,一起商议如何让重耳离去。他们想了半天,最后将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齐国。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了一个岩洞,就想暂且进去休息一下。可刚进洞就看见已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辈呆在里面,吓得不敢做声,但这位前辈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会有什么坏心,这子弟就上前拜见。

前辈的形态和调与生前没什么差别,略问了些家务,互相感慨一番后,这位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可为什么要在这里呢?”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读书时只是循序渐进,*时本份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想不到在下葬几年以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职外,大都过其实,有的甚至是凭空捏造,乱吹一气。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读了碑文后时常发出讥笑的声音,周围的群鬼也不时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实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闲,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每年祭扫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孙罢了。”这位子弟婉劝慰前辈:“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即便是大学问家蔡邕也不免写些虚美之词,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笑谈自己靠写溢美碑文赚过一些酒钱。古来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自问却很羞愧。何况虚实在没有什么益处,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孙发迹,我等又何必再用这些虚词来招人嘲笑呢?”说完,拂袖离去。

这个显然是虚构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实求是地客观评价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长存。要知道,心中的丰碑一定比竖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长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笨人,他不管做什么情都不动脑筋、不加思索,常常做出一些糊涂来惹人家笑话。

有一次,他在家里熬一锅菜汤。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试试咸淡合不合适,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汤出来尝。这人喝了一点汤,咂了咂嘴巴,觉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随手把装着剩汤的木勺放到一边,抓了一把盐撒到锅里。这时,锅里的汤已经加上盐了,而木勺里的汤还是原来的汤,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来的那勺汤来尝。尝过以后,他奇怪地摸了摸脑袋,又皱了皱眉头,自地说:“咦,明明加过盐了,这锅汤为什么还是这么淡呢?”

于是这个人就又抓了一把盐放进锅里,但他还是没有觉察到自己究竟在哪里出了差错,仍旧还是去尝勺里的汤。勺里的汤自然还是淡的,他就又以为锅里的汤盐还是不够,于是又往锅里拼命加盐。

就这样,木勺里的汤始终没有更换过,他也重复着尝一汤、往锅里加一把盐的过程,也不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满罐盐经他这么一折腾,已经见了底了,可他还挠着头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见鬼了,为什么盐都快要加完了,锅里的汤却还是咸不起来呢?

这个笨人实在是办了一件傻,通过没有加盐的汤来评定加过盐的汤。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总是通过相对僵化的局部来判断全局的情况,又和这个笨人的错误有什么两样呢?

2、中国《颜回攫甄》

One day in the year 489 B.C., Confucius led his disciples to the State of Cai via the State of Chen. When they passed by the State of Chen, they were surrounded by the people of Chen.

公元前489年的一天,孔子带着弟子经陈国去蔡国。他们路过陈国的时候,被陈国人包围了。

For seven days and nights in succession, they hadn't eaten one grain of rice. They were so hungry that they couldn't get up from bed.

整整七天七夜,他们没有吃到一粒米饭,都饿得躺在床上起不来。

Later, after much effort, one of his disciples Yan Hui somehow obtained some rice. The rice was washed and cooked, and when it was almost done, Yan Hui suddenly stretched out his hand to grab a handful of rice from the steamer, put it into his mouth and swallowed it.

后来,弟子颜回好不容易弄到了一点儿米,淘洗做饭。当米饭快要熟的时候,颜回突然伸手从颤里抓起一把米饭,塞进嘴里吞了下去。

Confucius, lying at a distance, saw all this by chance, but pretended that he had seen nothing and didn't say a word.

这一切,恰巧被躺在远处的孔子看在眼里,但是他却装作没有看见,一声不响。

After a while the rice was done. Yan Hui respectfully came to Confucius and asked him to take his meal.

不一会儿,米饭熟了。颜回恭恭敬敬地来拜见孔子,请老师去吃饭。

Confucius slowly sat up in his bed and said to Yan Hui:

孔子慢悠悠地从床上坐起来,对颜回说:

"A short while ago I had a dream. I dreamed of my deceased father. If the rice is clean, I would like to make a sacrificial offer to him."

“刚才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死去的父亲。如果米饭干净的话,我想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Yan Hui replied hurriedly:

颜回急忙说道:

"Master, the rice is not clean, and it's unfit for sacrifice."

“先生,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来祭祖。”

He then continued:

接着又说:

"Some soot has just fallen into the steamer and soiled the rice. It is a pity to throw the rice away, so I picked out the sooted rice and ate it."

“甄里刚才掉进了一点儿烟尘,弄脏了米饭。倒掉它太可惜,我就用手把有烟尘的米饭抓出来吃了。”

Confucius suddenly saw the light. He sighed and said:

孔子恍然大悟,长叹了一气,说道: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ne can trust one's own eyes. But now it seems that one's eyes cannot be trusted entirely.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ne can trust one's own mind, but now it seems that one's own mind cannot be trusted entirely either. Disciples, keep this in mind: It is not easy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a person after all."

“本来自己的眼睛是可以相信的,现在看来眼睛也不能完全相信呵!本来自己的头脑是可以信赖的,现在看来头脑也不完全可以信赖呵!弟子们,记住吧!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啊!”

3、:嗟来之食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解释】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举例造句】

周朝时,齐国遭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在路旁摆下些食物,等着饥民过来吃。不久,便有个饿汉用袖子蒙着面孔,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对他说: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来吃吧!那饿汉张大眼睛看了看黔敖和食物,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吆喝着施舍给我的东西),才饿这副样子的!

嗟来之食,指带侮辱性的施舍。

【顺接】:食不下咽 食不二味 食不充 食不充肠 食不充饥 食不兼味 食不兼肉 食不厌精

【顺接】:哀梨蒸食 嗷嗷待食 八珍玉食 帮狗吃食 帮虎吃食 暴饮暴食 卑宫菲食 弊衣疏食

【逆接】:扼腕兴嗟 抚髀兴嗟 仰屋兴嗟 意乌猝嗟 瞻望咨嗟 不节之嗟 伯道之嗟 望洋兴嗟

【逆接】:嗟悔亡及 嗟悔无何 嗟悔无及 嗟来之食

1、同时,对于西部地区而,长期依靠国家援助,又容易产生吃嗟来之食的感觉和等靠要的矛盾心理,援助增加了就是国家应该,援助减少了就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抱怨情绪。

2、青壮年在低头乞讨嗟来之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食其力的`精神和自尊的人格,沦为社会的弃儿。

3、偶然良心发现微感歉疚,问老公:你就不能有点骨气,不吃嗟来之食吗?

4、我人穷志不穷,这种嗟来之食,我宁死也不肯接受。

5、读一读嗟来之食有一年,齐国遭受大灾荒,饥民遍野。

6、因为这样的供养就如同嗟来之食,只会使父母在精神上受折磨。

7、明知这是嗟来之食,但为了孩子,她只好强忍着委屈,伸手将钵接了过来。为了避免节外生枝。

8、我这是诚心诚意地邀宴,可不是嗟来之食。

9、但人不食嗟来之食,一个乞丐为了尊严宁肯饿死。

10、这种嗟来之食,难以下咽。

11、这个爱心团体冬令救济时,很能体恤难民,让人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觉。

12、要有准备付出代价的精神,要知道环球世界*没有嗟来之食!

点击查看更多成语寓言故事《口若悬河》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62627.html

热门阅读

  1. 费劲人生美文
  2. 简易租赁协议合同范本
  3. 春节优美散文
  4. 读书汇报课的教学设计
  5. 样品解释及造句
  6. 高一雨巷教案
  7. 优美的句子全集
  8. 挑战逆境赢得辉煌的人生励志小故事
  9. 锋与天气教学设计范文
  10. 有关毕业离别的句子
  11. 关于清明节保重身体的祝福短信
  12. 存在的闪光点日记
  13.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14. 小猫车站优秀故事
  15. 七夕节的诗句
  16. 搞笑的重阳节祝福语
  17. 给老板拜年的贺词
  18. 简单新颖自我介绍
  19. 淡雅年华时间如烟美文
  20. 公司国庆祝福语
  21. 2016年送同学的毕业留言祝福语
  22. 七夕送花祝福语汇总
  23. 初冬野菊散文
  24. 搞笑结婚祝福语短信大全
  25. 11月11日光棍节祝福短信
  26. 优良特优班演讲稿模板
  27. 晨会发言稿
  28. 有关赞美护士诗歌朗诵稿分享
  29. 大学精神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论文
  30. 闹元宵节初中作文
  31. 古代优美诗句——写景类
  32. 201年鸡年拜年喜气贺词
  33. 毕淑敏散文《孝心无价》阅读答案
  34. 在女儿家过年散文
  35. 公司分立协议范文
  36. 诉衷情眉意原文翻译赏析
  37.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范文
  38. 2018届初三毕业典礼班主任发言稿
  39. 生态文明教育小学生读后感
  40. 有关地下室防水施工合同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