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设计
教师思考: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 抓住"主线" 分组探究 创造实验 朗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关于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多种做开凿隧道实验材料。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二、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三、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五、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 )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六、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都可以。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七、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詹天佑》教学设计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拓展阅读
1、《古诗中的家国情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师:曾红
从单篇精读课型模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诗歌教学。
摒弃单篇精读、摒弃老师阅读、传统按部就班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文本选择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议题
爱国诗人的诗歌同他的生活道路密切相关,深入认识其作品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和各个时期不同创作风格。
1.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诗歌魅力;
2.认识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3.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设计
单元主题:爱国
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创设情境:欣赏歌曲《精忠报国》
虽然说,古人的“精忠报国”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情结,却滋养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就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最强音!
二、主题明确
本堂课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堂课的四首诗也都与爱国有关。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
3.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4.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
5.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
三、初读诗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同桌互相评价。
2.学生示范朗读
根据同桌和小组推荐,找同学范读,四首诗任意选择。
3.音频示范朗读
4.结合范读,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四、质疑发现
四首诗都是表达爱国情感的,但各有什么侧重?即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要找出依据。同学可以根据诗歌材料的写作背景自由评价。老师归纳明确(老师仅示范《春望》,另外三篇学生自己做答):
《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抒发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表达自己还愿意为祖国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现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
五、合作探究
(一)这四首诗歌在课文中的编排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1)学生回答(预设):杜甫和杜牧是唐代的。他们虽都生活在晚唐,但杜甫(712——770)又早于杜牧(803——852);陆游和文天祥都是南宋的,虽都生活在南宋时期,但陆游(1125——1210)又早于文天祥(1236——1283)。按作者所处的时期和写作时间的先后安排的,因此不能颠倒。
(2)学生回答(预设):四首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由浅入深,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到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从日思夜想为国家统一而重返沙场的强烈“愿望”,到不受敌人威逼利诱而从容就义的对国家的赤胆“忠心”。爱国情感逐步升华,愈来愈激昂,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二)学完四首诗,有何发现和收获
1.找出这四首诗的相似之处:
(1)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2)他们都处于王朝的没落时期,却成就了不朽的诗篇。时代的不幸,是诗歌的大幸。时代的苦难,国家的衰败,造就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
(3)诗人因爱国,而和诗篇名垂青史。
1.你认为四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深情的词语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老师只提供鉴赏名句的范例学生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即可。)
预设答案:1、《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因为:【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隔着河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乃亡国之音。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世以此曲为亡国之音。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另有所指,真正应该汗颜的是座中哪些点歌的人。】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在其中。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僵卧孤村”表处境,“不自哀”表襟怀。“尚思”句直抒胸臆,言卫国壮志。直接表现其爱国思想情怀
4.《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六、拓展延伸
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他们都是国家的脊梁,人民的骄傲。他们或以手中的一支纤纤弱管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或借助梦境倾述自己重返沙场杀敌报国的渴望,或以死明志证明自己对祖国赤胆忠心。那么,作为学生的你,打算怎么做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呢?情景创设: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七、小结
读过了一组仁人志士的爱国诗歌,相信同学们的心中也涌动着一股澎湃的爱国激
情。那么,从现在起就用这种激情用于学习,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
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吧!
八、作业
1.收集整理爱国的诗词名句、名人故事等。
2.背诵默写四首诗。
(十五)板书设计
《春望》——望——忧
《泊秦淮》——犹——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愿(憾)
《过零丁洋》——死——忠(义)
-
2、小学预防春季传染病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的:
1、春季是各种传染病多发季节,避免传染病在校内发生。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的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二、活动过程:
1、全体起立,唱国歌。
2、辅导员宣布主题班队会正式开始。
3、主持人讲话:
同学们,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我们为了学生的健康,开展本次班队会,希望同学们能更多地了解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4、观看《构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的影片。
5、向学生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手足口病的预防及防护措施
(2)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
(3)麻疹病的预防及防护措施
6、小组讨论:
如何从身边做起,如何讲好卫生,如何预防各种传染病。
7、发出倡议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大家讲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8、总结
3、小学预防春季传染病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一、活动时间:2013.4
二、活动地点:三年级四班教室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活动目标:
1、了解H7N9的*及预防
2、通过班会让学生对春季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春季传染病都包括哪些。
3、让学生了解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掌握预防春季传染病的方法。
五、活动过程:
H7N9禽流感确认*
3例确诊病例主要表现:典型的*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流感疫情场所*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的抵抗能力。
5、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和用药。
(1)麻疹:原本是由*引起的小儿常见传染病,是一种发热伴出疹性的疾病,但因儿童普遍接种过麻疹疫苗,因此目前成人麻疹病例较多。此病在发热同时伴有呼吸道的其他*,如咳嗽、流涕、打喷嚏、眼睛发红且分泌物增多等,在发热的第4天左右,从耳后、发根处出疹,随后波及全身。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此病可以合并肺炎、喉炎、脑炎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如发生在小儿身上可危及生命。成人麻疹的*比较严重,但预后较好,并发症相对较少。
(2)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引起的全身多种腺体的疾病,最常波及的腺体是涎腺(即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与舌下腺),此外还可侵犯生殖腺等,因此临床上可见腮腺炎、颌下腺炎、睾丸炎以及胰腺炎等。此病发病时除发热外,还伴有局部腺体的肿胀与疼痛,小儿还可合并脑膜炎,成人多发生胰腺炎和睾丸炎。
(3)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此病是由脑膜炎双球*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传染源为病人或带*者,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该病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4)风疹:是由风疹*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患者通过咳嗽、说话、打喷嚏等方式将带*毒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当抵抗力低下的人吸入了带*毒的空气,就可能被*。另外,风疹患者粪便及尿中排除的*可污染食具、衣物、用品等发生接触*。潜伏期一般为14天-21天,平均18天。其主要表现是在发病前1-2天内可有低热、头疼、厌食、倦怠、咽痛、咳嗽、喷嚏、流涕和结膜炎等上呼吸道*。通常在发热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出现皮疹,一天内皮疹从面部开始,按躯干、四肢的顺序迅速遍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没有皮疹。
2、讲究卫生,加强锻炼
(1)、做到“四勤”—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2)、室内保持通风,整洁干净,校园环境做到无纸屑,无食品袋,减少污染源。
(3)、在课间锻炼时,遵循科学的呼吸方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
六、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其实预防春季流行性疾病并不难,我们只要能做到勤洗澡,勤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就会远离传染病。
4、《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1、2、3题。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短片。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短片中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视频: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3、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这节课你想研究三角形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定义、特点等。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请你们对照上面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小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课件出示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高的别墅是斑马的,矮的别墅是松鼠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生:第(1)幅。
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课件同步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
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画完后汇报的同时,师点击课件演示。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中当其中一条作为底边时,另一条就是高。
(4)拓展画钝角三角形外的两条高。
学生试着画高,汇报的同时课件辅助演示画高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高三年级Lesson 82教学设计
Lesson 82Teaching Aims
1.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anyway, private, signature, brief, foresee, instruct, left-handed, right-handed, to the point
2.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points
Words: anyway
Phrases: as follows, come to, add one’s signature, sign one’s name, and take a false name to the point.
Sentence Patterns
1. It only remains for me to pass all the money…
2. Now we know that… is dead, does that mean…
3….if that were to happen, all the money should go to…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 the point” and “off the point”.
2. the use of the word “anyway”.
Teaching Methods
1. Fast reading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2. Careful reading to answer the detailed questions.
3. 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Check the homework exercises.
2 Ask the class a few rapid questions about the story in the previous lesson: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famous detective? (J.J. Coal.) Who came to visit him? (Tom Goode.)
Who died in Tom's family not long ago? (His aunt, Mrs. Flower.) Why was Mrs. flower so wealthy? (Her husband had built up his business and had left all his money to her when he died.) Who in the family saw Clare after she left home? (Only her father and her stepmother.) Where and when did Tom Goode meet Clare? (At tea after the burial service of Mrs. Flower.) Who is going to get Mrs. Flower's money? (Clare Flower.) What did Tom Goode ask the detective to do? (To check out Clare Flower.)
Step 2 Presentation
SB Page 51, Part 1. Get S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 and describe what they can see. Ask them what they think is happening, but do not answer “Right” or “Wrong”.
Step 3 Reading for general understanding
Read aloud the two general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Allow the Ss enough time to read the text and discuss their answers in pair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1 She is taken away by the police; she has pretended to be Clare Flower, but her name is really Hope Darwin. 2 The money is given to an organization for helping the blind called “Helping Hand”.)
Step 4 Reading
Wb Lesson 82, Ex. 1. Go through the exercise and make sure the Ss know what to do. Let them read the whol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orking in pairs or small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5 Comprehension
SB Page 52, Part 2. Get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s to each other.
Ask for the answers from the class.
Answers
1 The lawyer (probably) introduced the detective with the words “This is my assistant”.
2 The only thing which I have to do now is ….
3 you should be given all the money which belonged to her
4 signed her name on the piece of paper
5 suddenly you thought of a clever thing to do
6 except her step-mother (Mrs. Flower)
7 He was smiling and probably hoping that he would get the money.
8 The lawyer said little and only what was necessary.
Then go through the text and explain any difficult language points. See if the Ss can guess the meaning of take one's place, pick out.
Notes:
a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ere: Point out the inversion.
b unknown man =a man whom nobody knew
c When everyone had taken his/her place =When everyone had sat down
d step forward =come up to my table/desk
e Your name is Clare Flower?: Note the question, in the form of a statement, for the purpose of checking information:
f please sign here … money: It is usual for lawyers to get people to sign a receipt to show that they have received all the money.
g If you could …instead: Point out the conditional form in a past situation. Hope's thoughts were “If I can pretend to be Clare, I will be able to get the money instead.”
h between the two of you =between you (Hope) and the real Clare Flower.
i Perhaps you will explain … why =Point out the polite form. More directly, the detective could say “Why did you change the colour of your hair?”
j I picked out one interesting photograph =I found and brought with me one photograph which I thought was interesting.
k Just now =a moment ago
1 foresee =imagine something in the future
Step 6 Reading aloud
Speech Cassette Lesson 82. Play the tape of the passage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follow. Play the tape of part of the passage once more; this time the Ss listen and repeat. As much of this passage is in dialogue form, you may choose to spend longer than usual on this reading aloud activity. Put the Ss in groups of four and get them to read the dialogue parts of J.J. Coal, Clare, the lawyer, Tom Goode.
Step 7 Workbook
Wb Lesson 82, Ex. 2.
Let the Ss work on this exercise in pairs. They can discuss how to translate the Chinese into English.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Put down the answers on the Bb.
Step 8 Consolidation
SB Page 52, Part 3. The purpose of this task is fluency practice, getting Ss to tell a story in their own words. Do this task now or alternative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 lesson, as revision.
Homework
Read the passage again.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3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