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麻雀学艺》
小麻雀出生后,在妈妈的精心照顾下,羽毛渐渐丰满。
一天,妈妈对它说:“孩子,你也成人了,不能经常呆在家里,要学点技能。”“学什么呢?”“学百灵鸟唱歌,它的歌声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使人们忘记了忧愁和烦恼。”
麻雀高兴地找百灵鸟学唱歌。不久,它哭丧着脸回来,说:“妈妈,我开口唱了两句,它们就笑我,我不学了。”
“你去找燕子学捉蚊子。”妈妈说。小麻雀乐意地去了,去了两天回家,噘着嘴对妈妈说:“窜云入雾,忽高忽低地飞,我受不了那苦。”
“那你去学喜鹊给人们报喜吧。”妈妈又劝说它。小麻雀一蹦一跳地去了。结果和上两次一样,不到几天就回来了,不等妈妈问,它就说:“整天看看谁家喜事,这既操心又单调,我不干。”
就这样,小麻雀不听妈妈的劝说,再也不学本领了,一生无一技之长。
寓言故事:羊的三个愿望
*想了解地球上动物的和谐程度和生存现状,于是把自己变成一只老虎。
*在调研途中发现路边躺着一只伤痕累累、气息微弱的羊。经过询问,*得知羊被狼所伤,于是深表同情,承诺可以满足羊的三个愿望。
羊使劲抬起头,用感激的眼神看着*说:“我想变成一只狼!”
*指着地上浑身是血的羊说:“变!”濒临死亡的羊,一下子变成了一只凶暴强悍的狼。
于是,*带上狼跟随自己一起**。刚刚走出几十米远,狼发现前面山坳有一群正低头吃草的羊,它狼性大发,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看着满嘴毛和血的狼,*诘问狼为什么要猎杀自己同类。狼坦诚反问*:“我现在是狼不是羊,是狼就要吃肉,吃谁的肉不都一样吗?”
*摇了摇头,表情复杂地引着狼继续朝森林深处走去。
*所到之处,森林里大小动物或纷纷避让,或热情欢迎,或阿谀奉承。狼看着前面威风凛凛万人敬仰的*,心里不免失去平衡,于是它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第二个愿望:“我要变成一只老虎。”谅你不至于同类相残,*犹豫片刻之后,满足了羊的第二个愿望,羊由狼变成了一只跟*一样威震山林雄霸一方的山大王——老虎。
老虎跟在*后面继续巡山。老虎看着走在前面的*,越看越不顺眼,几欲偷袭扑杀,无奈胜算不大心存恐惧,只好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今日有你无我,有我无你,老虎苦思冥想计上心来,于是向*提出了第三个愿望。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听到老虎提出的第三个愿望,*显得有些为难,但转而一想,自己是*,*不能失信于动物。于是*犹豫片刻,仰天长啸:“变——”顿时狂风大作,树叶飘飞,动物遁藏,霎时一位健壮魁梧、荷枪实弹的猎人站立在*面前。
当猎人黑洞洞的枪口对着自己脑袋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老虎,情急之下慌忙把自己变回万能的*,怒指凶相毕露的猎人大吼三声:“变——变——变!”猎人立马变成老虎,然后由老虎变成狼,最后由狼还原成那只遍体鳞伤垂死挣扎的羊。
*心有余悸冷汗涔涔,后悔在没有准确掌握动物“畜性”的情况下,不该轻易许愿,贸然行事。
拓展阅读
1、猎人兄弟寓言故事儿童文学
从前,深山狩猎人家有一对兄弟。哥哥十分勤快,每天起早贪黑出没在深山老林,既艰辛又清贫,但他毫无怨言,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啊;他的弟弟却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他不甘心就这样辛辛苦苦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连做梦都想着发家致富的事。
有一天,兄弟俩进山狩猎,捉住两只猴子。大猴子完好无损,小猴子受了重伤。哥哥说:“阿弟,这大猴子调教好了可以耍猴子赚钱,你带走吧。这小猴子受了重伤,只能杀了取猴脑卖,留给我算了。”
“阿哥的情谊我心领了。”弟弟说,“阿哥负担比我重,大猴子您牵走吧,小的留给我好了。”
兄弟俩推来让去,最后哥哥只好把大猴子领走了。
哥哥把猴子调教好,牵到各地耍猴,赚了好些零碎银子,生活虽然还很艰辛,但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而他那不安分的弟弟呢,当初领着受伤的小猴回来时,顿生怜悯之心,不忍心再伤害他;可是光养着也不行,伤口已开始化脓,不知该如何医治。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放生好,说不定小猴子自己能找到治伤神药呢。于是,他放走小猴,悄悄跟踪观察。小猴进了深山密林,掰开乱草,采摘了一些叶子,嚼烂后敷在伤口上。第二天,当他再次找到小猴时,只见它正攀着古藤在荡秋千呢!他断定昨天小猴采摘的正是治伤神草。他将神草挖起,移栽在自家园子里,让它繁殖开来。他开始为患者治伤,果真疗效非常神奇。消息不胫而走,他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伤科神医。他还是不满足,索性用神草制成神药,远销海内外。许多大城市都设立了代理机构。
他哥哥只知道有位伤科神医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且近日神医亲临某城市坐镇。哥哥正好在此城耍猴,猴子被地霸打成重伤,哥哥抱了猴子找神医抢救。这时候他才发现这位治伤神医正是自己分别多年的胞弟啊!
今非昔比,兄弟俩一个是流落街头的耍猴人,一个是家财万贯的大富翁。弟弟把哥哥留在身边作帮手。哥哥感慨地说:“过去我只知道安分守己、甘于清贫是美德,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来主宰啊!”
2、中国寓言故事 小学生寓言故事二年级
宋国大夫高阳应为了兴建一幢房屋,派人在自己的封邑内砍伐了一批木材。这批木材刚一运到宅基地,他就找来工匠,催促其即日动工建房。
工匠一看,地上横七竖八堆放的木料还是些连枝杈也没有收拾干净的、带皮的树干。树皮脱落的地方,露出光泽、湿润的白皙木芯;树干的断口处,还散发着一阵阵树脂的清香。用这种木料怎么能马上盖房呢?所以工匠对高阳应说:“我们目前还不能开工。这些刚砍下来的木料含水太多、质地柔韧、抹泥承重以后容易变弯。初看起来,用这种木料盖的房子与用干木料盖的房子相比,差别不大,但是时间一长,还是用湿木料盖的房子容易倒塌。”
高阳应听了工匠说的话以后,冷冷一笑。他自作聪明地说:“依你所见,不就是存在一个湿木料承重以后容易弯曲的问题吗?然而你并没有想到湿木料干了会变硬,稀泥巴干了会变轻的道理。等房屋盖好以后,过不了多久,木料和泥土都会变干。那时的房屋是用变硬的木料支撑着变轻的泥土,怎么会倒塌呢?”工匠们只是在实践中懂得用湿木料盖的房屋寿命不长,可是真要说出个详细的道理,他们也感到为难。因此,工匠只好遵照高阳应的吩咐去办。虽然在湿木料上拉锯用斧、下凿推刨很不方便,工匠还是克服种种困难,按尺寸、规格搭好了房屋的骨架。抹上泥以后,一幢新屋就落成了。
开始那段日子,高阳应对于很快就住上了新房颇感骄傲。他认为这是自己用心智折服工匠的结果。可是时间一长,高阳应的这幢新屋越来越往一边倾斜。他的乐观情绪也随之被忧心忡忡取而代之。高阳应一家怕出事故,从这幢房屋搬了出去。没过多久,这幢房子终于倒塌了。
高阳应的房子没住多久就倒塌的事实说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实践经验和客观规律,而不能主观蛮干。否则,没有不受惩罚的。
3、中国寓言故事 小学生寓言故事二年级
齐威王在位的时候,有一年,楚国出兵大举进犯齐国。齐国的兵力远不是楚国的对手,齐威王情急之下,只好派人向赵国求救。
齐王拨出黄金100两,车马10辆作为礼物交给淳于髡(kun),让他带上这些礼物去赵国换取救兵。
淳于髡看着这100两黄金和10辆车马,忽然大笑不止,把头上的帽缨都笑断了。
齐威王被笑得摸头不知脑,问淳于髡说:“你这样狂笑,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觉得礼物太薄了呢?”
淳于髡忍住笑,回答说:“我怎么敢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为什么如此大笑不止呢?”
淳于髡回答说:“我想起了今天早上看到的一件事,觉得非常好笑。”
齐威王问:“什么事?”
淳于髡说:“今天一早,我在来上朝的路上,看到一个农夫正跪在路旁祭田。他面前焚着3根香,摆着一小盅酒;他右手举起一只小猪爪,左手打着揖,祈求说:‘土地爷啊,请您保佑我好运,让我肥猪满圈,五谷满仓,金银满箱,长命百岁,儿孙满堂,还要保佑我的儿孙个个富裕无比。’我见他祭品寒酸微薄,奢望却比天还高,不由得越想越好笑。”
齐威王听了,顿时恍然大悟,感到很是惭愧。于是,他赶紧命人备好黄金1000镒(yi),白壁10对,车马100乘,交给淳于髡前往赵国。
淳于髡带上这些东西,连夜奔赴赵国向赵王求援。
赵王接到礼物,迅速派出精兵10万,战车千辆,增援齐国。楚国得知赵国出兵的消息,星夜撤兵回国,齐国因此避免了一次战争的损失。
本来,齐威王企图以一点微不足道的礼物去换取赵国兵马救援,这跟那个吝啬农夫的行为没有什么两样。若不是淳于髡的智慧,齐国遭到的损失就远不是那些礼物的价值了。所以一个人如果对别人不大方,却希望别人对自己十分慷慨,这其实只是一厢情愿。
4、《经籍、寓言故事·学鸳鸯叫》原文与赏析
昔外国节法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鬘饰。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
《学鸳鸯叫》选自《百喻经》卷第三第47则《贫人作鸳鸯鸣喻》,《百喻经》及撰译者介绍见《夸父》一文。撰集者僧伽斯那此文意在说明:平时行恶,到将进阴曹地司见阎罗王时才说想修善则悔之晚矣,这样一种佛教正义。而《学鸳鸯叫》本身实际上是一则幽默滑稽的寓言故事,它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嘲笑了那些说话办事不合时宜的人。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善学鸳鸯叫的贫人为使妻子在节庆之日戴上优钵罗花,入王池偷花,守池者发现后喝问是谁,贫人本该学鸳鸯叫,却失口回答“我是鸳鸯”,因而被抓获;在真相大白后的押解途中,贫人不识时务,反而不说人话,调整嗓音而作鸳鸯鸣,守池者说,你刚才不叫,现在叫又有什么用呢?
文中“华”同花,优钵罗花,略同荷花。佛教说,优钵罗在四月初八日开花,结子好像金色佛像。
文章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开头至“我舍尔去”交待了学鸳鸯叫的起因。这一层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古印度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下面第二个层次是偷优钵罗花与作鸳鸯鸣的经过。“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是贫人学鸳鸯鸣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常”“善”“能”三字各有不同的含义,都是形容词作状语,在此三字叠用加重了对贫人“作鸳鸯鸣”这一能力的肯定。“失口答言”中“失口”二字透露出贫人内心的紧张与惊慌。“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中“复更和声”四字既是对贫人准备动作的描摹,又增加了“作鸳鸯鸣”的滑稽、喜剧色彩。
一般来说在历史与虚构的故事中,以学动物鸣叫为手段获得成功的事例还是不少的,以贫人的“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原也不至于败事,但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我是鸳鸯”的回答,出人意表,令人忍俊不禁,使情节急转直下,但细想起来,这一出自惊慌与本能的反映又在情理之中,并未有悖于事理。至于说“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则是作者蓄意夸张、用以说明事理的关键之笔,笔调幽默,令人发笑,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颇具深义的匠心。
《学鸳鸯叫》一文行文优美,幽默生动,用词准确、形象,想象力丰富,情节安排颇有匠心,反映了古印度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原文是讽刺讥笑那些说话办事不合时宜的人,它的第一层含义是要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该做时不做,不该做时乱做,其结果只能是像贫人学鸳鸯叫一样愚蠢可笑。另外,故事中还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 办事情要及时,错过了机会,要想弥补也来不及。这两层喻义说起来简单,并不新奇,但它所包含的哲理和对于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具有的意义,却未必是所有人一下子就体会得到的。宋人张炎曾有这样一句文学评论,叫做 “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这句话用于本文也是相宜的。
有人说 “寓言不能代替论证,但有时可以比论证给人以更强烈的印象,而且比论证来得生动和形象” (张友鸾 《古译佛经寓言选》 ),《学鸳鸯叫》一文是不是也恰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