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二》的诗次注释与翻译赏析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本来可以推荐给嘉宾,无奈阻隔太多路途遥远。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
江南一带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冬还绿叶葱茏。
哪里是因为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本性。
本可以献给贵客嘉宾,无奈阻隔着崇山峻岭。
命运决定了这种遭遇,循环的道理难以追寻。
世人只是说栽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
【词语解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橘柚垂华实》是汉代《古诗》中的一篇,其中一句“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以橘柚的遭遇抒发了诗人不被世用的愤慨。而本诗中的“可以荐嘉客”,就是“冀见食”之意。丹橘经冬而不凋,不因严寒而改变节操,已经很值得赞美;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想贡献给他人,更可见它的品德高尚。按理说,如此优良的树木、果实是应当向嘉宾推荐的,无奈却被重山深水无情地阻隔了!一句“奈何阻重深”,使人仿佛听到了诗人无奈的叹息声。
而“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明确吐露了诗人托物言志之意:无论是丹橘还是人,其遭遇好坏与命运相关。而命运好坏的缘由则像循环往复的自然之理那样,无法探究。这两句诗委婉幽深,饱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
在末尾,诗人用反问语气结束全诗:世人只说栽种桃李,莫非橘树就无法遮阴、没有功用吗?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已写明橘树绿荫耐寒、果实甘美,但它的命运却又如此多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经亲自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当他有危难的时候,这批人才却都不帮他。因此阳虎慨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说:“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栽种桃李而不栽种橘柚,此类“君子”,总不能算作“慎所树”吧!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拓展阅读
1、留别王维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及答案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是离开长安赠别王维所作。
1、违:分离。
2、当路:当权者;
3、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
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
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
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
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
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
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
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孟浩然因为《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得罪了皇帝唐玄宗,因此不想在长安多呆一天。王维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千里迢迢来应试,皇上又非常赏识你的才能,你就不能吟诵一首别的诗,偏偏念这首诗,惹得皇帝不高兴,不赐你一死就算万幸了。”晚上,孟浩然想起白天的事情,思绪万千,仕途失意,惆怅与怨恨溢于言表。他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 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2分)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
(1) 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两点,各1分)
(2) 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分)
(3)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交流的寂寞与艰难。(2分)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2分)
(4)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得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2分)如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2分)
5:答:①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②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分):
2、致酒行原文 注释翻译及赏析
行: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零落:漂泊落魄。
奉觞(shāng):捧觞,举杯敬酒。
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主父:《 汉书 》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折断门前柳:折断门前的杨柳。
马周:《 旧唐书 》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六年授*御史。”
龙颜:皇上。
恩泽:垂青。
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 宋玉 曾作《招魂》,以招 屈原 之魂。
拿云:高举入云。
呜呃:悲叹。
3、精卫清 顾炎武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山有鸟名精卫,是炎帝女女娃所变。女娃游东海,溺死;后化为精卫,卫西山的木、石,往填东海。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诗以精卫为喻,写他的抗清复明的决心。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
“万事”四句:问精卫。
尔:指精卫。“终古”永远。
“我愿”四句:精卫答。
“呜呼”三句:讽刺当时托名遗民,而实为自己利禄打算的人。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我知道,世上万事万物原本就不都是均衡的,你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凭你这径寸之身,就算能长生不老,你也无法将*大海填平。我也不止一次想过,决意要填平这*大海,即使身沉大海淹死,填海之心也不会悔改,如果大海填不平,我填海的`决心就不会终止。教人伤心哪!你没看见吗?那西山上的鸟雀们都在各忙各的,为自己铸造安乐的巢穴呢。
顾炎武(1613 - 1682年),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顾炎武从二十七起开始编纂两部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首诗是顾炎武在36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相传,精卫鸟是炎帝的女儿,被大海吞噬了生命。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精卫鸟,锲而不舍不知疲倦地从高山采集石子和树枝衔在嘴里丢向东海。顾炎武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精卫》诗表达了诗人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在历经三十年后,巨著终于完成。顾炎武为了探索经国济民之道,跋山涉水,调查研究,作了大量笔录,孜孜以求,直到“死而后已”。
在诗作中,既表露了诗人决意复明的决心,同时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记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