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古诗春晓的意思

发布时间: 2025-08-13 16:30:41

孟浩然古诗春晓的意思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前言]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注释]

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拓展阅读

1、夜书所见夜书所见阅读附答案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阅读练习一:

(1)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这首抒发了人怎样的想情感?请结合后两句作简要分析。(4分)

(3)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简析歌最后两句在全中的作用。

参***:

(1)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

[3分。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各1分,合即可。]

(2)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从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

[4分。想情感2分,结合后两句句分析2分。]

(3)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牵动了人羁旅归之情。

(4)反衬。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

(5)四两句写人忽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孩子的欢乐与人的悲愁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结构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

阅读练习二:

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感的?(4分)

(3)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简要赏析这首的妙处。

【参***】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念之情。(1分)

(3)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人的羁愁之深。

阅读练习三: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用送字和动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

(2)歌抒发了人怎样的心情?

(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

(3)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人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的情趣,这与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

阅读练习四:

(1)人写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的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

(1)送是送来的,将梧叶拟人化了(或化虚为实,将寒声、风声具象化)(1分)生动了描绘了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秋景图,(1分)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

(2)对比、反衬(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乐愉快与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1分),抒发了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情及对故乡的念之情。(2分)

[注]①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

这首是南宋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客游在外的人不禁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写羁旅乡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容易引发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而生。

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想感情。

通观全,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容易勾起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念。

2、《夜喜雨》句的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想内容:这首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人的喜悦之情。

夜喜雨》抒写人对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雨。“知时节”赋予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雨体贴人,知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雨!首联既言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人的听觉感受。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雨的潜移默化,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人唯愿雨下个通宵,又恐突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人目睹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路来构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雨,众人皆盼,人亦。而当雨飘降临的时候,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雨,看到繁密飘洒的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色。在盛赞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3、夜喜雨句的

好雨知时节,当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一:

好雨像适应了季节变化,到了天就降临。

伴随着风悄悄地飘洒在夜里,滋润着万物,细微而没有声音。

田野里的小路、乌云,全部乌黑,只有江中船上的灯火明亮。

到天亮时,再看那红色的湿漉漉的地方,花沉甸甸的,汝点着锦官城。

译文二: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天它应运催生。

随着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无声。

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

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一开头,杜甫就赞美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雨贵如油。”正反映了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天虽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人在另一首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常常如此。这里把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人喜雨的心情跃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野外小道,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4、秋唐张籍这首

描写乡的语句

故乡,多少个夜里我面向西躺在床上,仰望夜空,念向故乡生长,遥想每一颗繁星上都藏有一个笑脸,让人望眼欲穿,心动欲摘。下面是关于描写乡的语句的内容,**!

宋代: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注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赏析

独自一人在外,自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中表现乡,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归的牢愁。

的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便是天涯,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边来,把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的平仄要求,可是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这首四句,分四层,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点击查看更多孟浩然古诗春晓的意思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3135.html

热门阅读

  1. 有关探险的优美句子
  2. 2018年小学爱老敬老主题教育的活动总结
  3. 试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论文
  4. 小学四年级班务工作总结范文
  5. 小学课文《大瀑布的葬礼》优秀教学设计
  6. 沁园春雪楷书硬笔
  7. 《未来的蔬菜》优秀教学设计
  8. 银行大堂经理实习报告2000字
  9. 纪念世界人口日的演讲稿
  10. 小学生教师节朗诵稿范文
  11. 关于劳务公司员工的年度工作总结
  12. 201年世界卫生日健康祝福语
  13. 2015纪律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14. 大学本科应届生自荐信范文
  15. 好开头好结尾好句子
  16. 豆豆变啦提高幼儿观察力活动教案
  17. 时间会沉淀下最真挚的东西杂文随笔
  18. 201年元宵节团圆祝福语短信
  19. 古风悲伤句子
  20. 关于鲁迅范爱农读后感
  21. 爱国人士的故事
  22. 夏至时节经典祝福语大全
  23. 那年春天香樟弥漫作文3000字
  24. 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总结范文
  25. 201年女生节祝福语精选
  26. 阅读海报手抄报
  27. 写字楼物业管理合同优秀范本
  28. 那双手美文
  29. 海伦凯勒的优秀读后感
  30. 201年有关高考的祝福句子
  31. 我的父亲母亲剧本
  32. 小班安全教育活动教案《家庭安全》
  33. 格林童话金山王
  34. 2018年春节贺词
  35. 201年五四青年节给学生的祝福语
  36. 素心若水散文
  37. 最新小年经典祝福语
  38. 24节气白露养生短信祝福语
  39. 余秋雨霜冷长河语录
  40. 小白兔走亲戚的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