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来历的故事简短
二十四节气谷雨属于哪个季节呢?是怎么来的?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这时,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
公历4月20日或21日节令交谷雨,这天太阳到达黄经30度,当日正午用圣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五尺三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1.313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辰的位置,也就是东南方,这时一般为农历三月,又叫辰月或蚕月。十二消息卦为夬卦,卦象夬表示阳气居多,气温已高,适宜人们日常务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这里从雨水开始的“雨”到补雨的“雨”,同是一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雨水是由寒冷的冬天转暖后的初春雨,气温低,水雾细绵绵,随春风飘落,有I寸落地后过夜即冻成冰。从雨水到谷雨已历时两个月,春季也已过半,气温也稳定了下来,很少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了,这时节,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极适宜农作物的播种及生长,这时的雨是“雨生百爷”的意思。不过这谷雨的谷字可不是指补子这一种庄稼,而是粮食作物的总称,通指我们日常所说的“五谷杂粮”,即庄稼、农作物。
谷雨节分三候。“初候萍始生”,“萍”指的是水面卜的水生植物浮萍,这说明此时水温升高,已可满足浮萍生长的需要了。“二候鸣鸠拂其羽”,鸣鸠就是斑鸠鸟,这时经常能看到斑鸠鸟在田间树上鸣叫并不断地用嘴在梳理自己的羽毛。“三候戴降于桑”,戴指的是戴胜鸟,谷雨时节桑树生一长旺盛,时常可以看到戴胜鸟在桑树丛中飞来飞去。农谚说“谷雨头,蚕子头”,谷雨两遍蚕,谷雨节桑树枝繁叶茂,为蚕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最好的食物,蚕农是不会放过这大好时光的。养蚕也是人们谋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蚕儿生长好,蚕丝产量大,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丝织品。
别小看这小小的蚕儿,它曾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其它海陆通街上,织就了七彩纽带。
谷雨时节,正是长江以北地区冬小麦孕穗、抽穗的时期,农谚说“谷雨麦怀胎”,“谷雨麦挺直”,就是这个意思。长江以南降雨量明显增多,早稻茁壮成长,油菜花结角,大地繁花似锦,景色美不胜收。这时“有雨百爷生”,雨水的作用十分重要,“麦怕胎里旱”,迅速生长的庄稼一定要有充足的雨水补给。古代如遇旱灾,百姓只能是听天由命,而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依靠各种水利设施,如水库、水窖、机井等,采取喷灌、滴灌等节水耕作办法来保证庄稼的需要,获取粮食的丰收。
“清明见芽,谷雨见茶”,清明时茶树生出嫩绿的小芽,那时采摘的茶叶称明前茶,芽叶嫩小,产量低。待到谷雨时,小芽长成鲜叶,品质_卜乘,便于加工采摘,味美形佳,为茶中卜品。清同治《通山县志》载:“谷雨前采茶,细如雀舌,曰‘雨前茶’。”古时将补雨节时采集的佳品上贡朝廷。《清嘉录》载:“谷雨节前,邑侯采办东山碧螺春入贡。”民间此时也是采茶、制茶、交易的大好时机,刚刚上市的雨前茶,碧绿鲜嫩,一杯清香茶,四方品茗人,鲜茶带给人们的是高雅的品味和享受。
谷雨中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的最后三信牡丹、茶蔗、辣花相继开放。“三月三,红缨凉帽单衬衫”,谷雨季节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了,这时的阳光十分充足,气温已达20℃以上,人们沐浴着春的温暖舒适,就要神清气爽地进入炎热的夏季了。
谷雨是什么时候
2016年谷雨时间:2016年4月19日 23:29:23,农历2016年三月(大)十三。
气候特点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养生中应遵遁自然节气的变化,针对其气候特点进行调养。谷雨节气后是神*的发病期,如肋间神*、坐骨神*、三叉神*等。同时由于天气转温,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的朋友应注意防止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在饮食上应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消炎、杀虫之功效。
拓展阅读
1、有关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清明节来历的故事200字故事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2、清明节的故事简短版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的功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3、清明节的故事简短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这两字点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特殊愁绪。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去上坟**,若我不去,就会说:死去的亲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会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请不愿的去。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离家也远了,清明节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坟,只能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上坟的时候带自己捎个话,以表自己的“思时之敬。”不是我这个做晚辈的不回家看他们,而是身不由己。当然,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坟肚子就不疼,不上坟肚子就疼。我只是觉得晚辈孝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虽说这些长辈已离我而去,可是他们的精神还在家族流传。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想念与尊敬。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一个“碧”字呈现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节,除了祭拜先人,留下伤心悲酸的眼泪外,我们是不是也该对得起春暖花开的特殊恩赐,多做一些喜闻乐见健康活动?农谚说:“植物造树,莫过清明。”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气温升高,春雨飞洒,雨量增多,可谓是春耕春种的天赐良机。况且,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对动员全国人民积极开展绿化城市,回归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阳暖照,花红柳绿,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人推崇修身养性,现代市场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更应该
讲究健康,休闲。二三对踏青的人,手提相机,捕捉草木万象,在瞳孔里寻找大地的感觉。或听自然表白,或听自然倾诉,让风籁慰平心灵的皱褶,告诉生命与自然的玄妙。清明节,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健康意蕴。
清明节到了,你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4、清明节的故事简短版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悲伤的,与轻松快活的春游岂不矛盾?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单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表现。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的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是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清明时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上巳节在郊野纵情游乐的传统必然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这样,祭奠正常寿终的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伤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5、有关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清明节是因为一个传说而起的,从前有一个人旁边跟着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们走到了一个荒地,那个人非常的饿,结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处找吃的,只好把自己腿上的肉给割下来,给这个人吃,这个人吃了烤肉醒了过来。他很奇怪,就问这肉是从哪里来的,介子推只好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这个人张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动就说:“等我以后当了国君,我一定重赏你。”
十九年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间有一个大臣说:“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可是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听脸红了,他在人群中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他知道介子推因为伤心,收拾了行李躲进了绵山,后来他派御林军去绵山上找,找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重耳想了一个办法,从北、东、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把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旁边写着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重耳把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6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