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曲赋
1.《红楼梦十二曲——世难容》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2.《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金陵十二钗正册——李纨》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4.《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5.《金陵十二钗正册——惜春》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6.《中秋对月有怀》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7.《题自画石》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8.《题大观园》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锡大观名。
9.《嘲顽石幻相》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
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
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
无非公子与红妆。
10.《第四回诗》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拓展阅读
1、浅谈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每次读红楼梦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多次阅读红楼梦之后,不仅是对红楼梦已有了相应的认识,并且对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也是从感性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化的理解。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既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追求和渴望,又融入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与幻想,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交织。既给人予自然景观的美感,又给人予人文景观的想象,是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的想象相互交织的写照读红楼梦不仅仅让我们领略到那份自然景观的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份人文景观的美。而就书里的诗词特点来说既有共性的特征,也有个性的认识,是共性认识和个性认识的相互交融。
红楼梦一书的诗词曲赋散发着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光辉,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的灵魂,诗词曲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艺术魅力。诗词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诗词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思想、写作宗旨和创作意图。诗词有助我们读懂红楼梦。诗词不仅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赋予小说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意境美,诗词让我们不仅赏读到了红楼梦诗词那种语言艺术之美,更是欣赏读到了诗词的那份思想的内涵之美。因此贯穿于书中的诗词不仅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红楼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也是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在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中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诗词是全书的总写和概括,是对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定格。在第五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作者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时光交错来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充满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是采用诗词曲赋以及绘画的浓缩来表现的。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表现,不仅让你感到神秘感和朦胧感,也让你感觉是亦幻亦真。
在红楼梦一书中,一众闺阁儿女(包括贾宝玉的诗词也是充满闺阁的气息)的诗词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林黛玉的诗词更是独树一帜,不拘一格。
而其中又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林黛玉是个充满浪漫幻想思想的理想主义者,而薛宝钗则是个遵循正统理性思想的现实主义者。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着墨最多,用心去雕塑和用心去描摹的两位女性。林黛玉具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和叛逆精神,而薛宝钗却是个格守*礼仪,维护*道德的标准淑女。林黛玉和薛宝钗都都是出群拔萃的人物,才华出众、貌压群芳,书里描写她们都娇花软玉一般的人物,两个人的诗词风格各异,甚至是背道而驰。
林黛玉是天性聪明,才思敏捷。薛宝钗是博览群书,色色皆知。就他们两人的诗词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但又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两个是平分秋色,达到不相上下的地步。林带玉的清丽脱俗,情感真挚;薛宝钗的则庄重矜持,浑厚深沉。
林黛玉语言诗词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而薛宝钗为人处事却是不动声色。林黛玉的诗词常常是率性而为,薛宝钗则是循规道则。林黛玉是至情至性,薛宝钗的则是委婉含蓄。林黛玉的的的诗词是感怀身世,寄托情感而作。而薛宝钗则是身份写照,寓喻抱负。
林黛玉与生俱来都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她的前生被作者寓喻为一株具有神话特色的绛珠草,一株神形兼备、楚楚动人、似花非花却胜花的绛珠草,一个降临在人世间花朝节之时的众花之神,是一朵仙姝奇葩,犹如一支出水芙蓉,纤尘不染,是一个聚诗情才情于一身的婉秀的女性,她真实、真诚,不喜欢做作,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弄小性。她的诗词是自有一种清雅婉丽,飘逸奇秀之美。她的诗词有时很抽象,而且善于创新,构思精巧,言简意赅。她吟诗时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一气呵成。而且她的的诗词无不显示出一种不同凡响的超然美。
而薛宝钗则是是一个有正统思想的女性,具备一切*社会道德标准女性特有的端庄贤淑的娴静之美。她虽然世故,赞赏经济仕途,但是她却体贴人情、善解人意。她的诗词则庄重矜持,含蓄内敛,心思慎密,总以贞静为要,宁静为主,所以她的诗词透着的是一种淡然宁静之美。薛宝钗的诗文笔娴熟,笔风醇厚铺成有序,有几分疑重之感,每首诗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到胸有成竹,往往在不露声色之中完成。由于薛宝钗的生活环境社会气息的那个大染缸让她或多或少的沾染一些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使这个温柔妩媚的少女,多少有几分矫情和无情,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她的无奈和不得已。
林黛玉的诗词不仅率性而为,还常常任情任性,但却能收放自如。她的诗词以清丽脱俗而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以构思新颖而不落于俗套,以想象丰富而别具一格;以下笔大胆而别开生面,以新颖别致而推陈出新,以哀婉缠绵而给人感慨,以超逸奇秀而充满灵气。她的诗词也常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力主创新。
薛宝钗的诗词讲究的是循规道则,用词是恰如其分,在诗词里一词和一字都是经过精敲细推,字斟句酌。一诗一词都是仔细酝酿,做到胸有成竹。并且常常是一语双关,借花喻人,借花言志,且特别注重修辞,有较强的韵律感,具有一种音感之美。
如果说读林黛玉的诗词就象品一杯清茶,回味无穷。那么欣赏薛宝钗的诗词就象饮一杯浓浓的酒,香醇可口。
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一书中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量,不仅是数量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堪称上乘之作,有自己个人有感而发的,有集体同作的。
在红楼梦中我们开始接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是在元春归省亲对大观园题诗时,薛林二人在都表现出不凡的诗作才华,且技压群芳,林黛玉更是一鸣惊人。
林黛玉的《世外仙源》虽是奉命而作,但因林黛玉一心想大展才华,不料元春只命作一首,因此心绪不佳,只是应付而已,所以字里行间却是轻描淡写,但却是不卑不亢,绝无半点奉承迎和之意,也无做作之姿。全诗洒脱自如,如行云流水而又比符合元春省亲的意境,宛如是真情的流露,,一个“别”、一个“借”一个“添”。用的比较自然而又恰如其分。“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读一遍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者:《红楼梦》中诗词多是劣作
[导读]《红楼梦》中大多数诗词,内容狭隘,感情空泛,风格卑下,语言浮靡。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哪方面来说,都是第三流以下的劣作!
徐晋如按:此文为业师陈沚斋先生三十年前所作。2007年左右,我从《文艺与你》杂志中录出,未及校对,先表于中山大学文体学论坛,后被人转相传阅,遂更流布于世。此文意在批评红学家不懂诗词,顺带一枪兼及那些为附庸风雅而写国诗的现代文艺家、科学家,读者何妨对号入座,当别有会心也。
陈永正(一九八五年)
我不是位红学家。我可是个地地道道的“红楼”迷。《文艺与你》的编辑来串门。他决心很大,一定要把这分杂志办成全国最具特色的文艺刊物,还反复说明该刊“美、雅、趣、新”的四条宗旨。
“好!有意,我支持!”我由衷地赞美。
“那你得给写点什么。”老编探了探身子说。
“写什么?”
“就写写有关《红楼梦》的吧。”
“哦,那是专家们的事。凭我这丁点学问,能插嘴吗?”
“好。谈些什么?”
“题目自定。如‘《红楼梦》诗中的美’呀,‘《红楼梦》中的颗颗明珠’呀,‘我爱曹雪芹的心灵和诗’呀,都可以。”
我迟疑了一下,一字一板地说:“遗憾。这些题目我都写不出来。要嘛,就写‘《红—楼—梦》中的——劣诗’!”
“劣诗?怎么?”老编惊讶得张大了嘴,厚厚的眼镜片后的两只小眼睛闪着光。
“是的,《红楼梦》中的劣诗。就这样定了,一星期后交稿。”
说真的,老编走后,我又踌躇了。《红楼梦》啊《红楼梦》,我处顺境时的良伴,处逆境时的诤友,当校革委副主任勒令交出黄***《红楼梦》时,我还把您收藏在衣箱底,说早已烧掉了。我为您而扯谎,不惜下到《神曲》描述过的第七圈第三环*。可是,如今却要揭您的短,唉,知我者谓我爱您,不知我者将谓我哗众而取宠,怎么说好呢?
我少年时酷嗜《红楼梦》,几乎背熟了书中每一首诗词;青年时经历忧患,夜阑灯下,取出密藏的书来,重一披阅,触绪万千,奇怪的是,小说中的诗词,已不再激起自己的共鸣了;生还劫后,人到中年,再读《红楼》时,对小说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又有了新的认识。可是,它里边的诗词跟其他的文字相比,却显得那么苍白,那么肤浅,我不禁为之而深深叹息了。
近年来,国内外都掀起了一股“《红楼》热”,有关的专著不下数十部,散见于各报刊的论文多达数百篇,专刊也有好几种。《红楼梦》的诗词,已有几家注本,有人认为,它是“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还有人作了总结性的评论说,《红楼梦》的诗词,“既继承了我国上起《诗经》、《离**》,下止唐诗、宋词、元曲的一切优良传统,又有自己的革新和创造,叙事、抒情两长,富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本文却要说:《红楼梦》中大多数诗词,内容狭隘,感情空泛,风格卑下,语言浮靡。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哪方面来说,都是第三流以下的劣作!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作家为适应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而制作的,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出自大观园里一群十多岁的公子小姐的“手笔”,从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等方面来看,写出这样的东西情有可原,毋用深讥。
《红楼梦》中有着这些劣诗,曹雪芹本来是不能任其咎的,而我们的评论家们爱屋及乌,把小说中平庸幼稚的货色作为古典诗歌之林中的奇葩供奉起来,那倒是值得奇怪。本文的目的,是要澄清时下对《红》诗的一些看法,还它本来面目。
《红楼梦》中,文备众体,诗、词、歌、赋,谣、谚、赞、诔,偈语、对联、灯谜、酒令,无所不有;以诗而论,则有**体、古风、排律、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题材方面,则有叙事、咏物、怀古、即事以及谜语诗、打油诗等。据蔡义江先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统计,共有二百四十余题,如果作为一位诗人来说,有这么多作品传世,已很不易得的了。曹雪芹没有诗集流传下来,《红楼梦》中的可算是他全部的诗作了。
小说家生长的时代正是所谓的“乾隆盛世”,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统治着诗坛。人们结社联吟,嘲风弄月,讴歌承平,这时期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实在太少了。曹雪芹用他的小说对黑暗*的*王朝作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可惜的是,《红楼梦》中大多数诗词并没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红楼梦》中,有一类相当刺眼的诗歌,象《大观园题咏》诸作,歌功颂德,宣扬圣朝风化:“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薛宝钗《凝霭钟瑞》诗)“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林黛玉《杏帘在望》诗)还有如:“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芦雪庵即景联句》)等,这些所谓典雅堂皇的“盛世元音”,无疑是《红》诗中最劣之作,恐怕小说家本人也是不会欣赏它们的。
小说中还有颇多的咏物诗。作家通过书中人物之口去赞叹说:“压倒群芳!”“绝唱!”这类诗歌能算是劣作吗?我们先考究一下它们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大观园中的小儿女们,为了作海棠诗,便结成“海棠诗社”;雪天消寒,大嚼其鹿脯之余,便高咏赏雪诗;看罢菊花,便有《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之作;吃饱了螃蟹,便写成《螃蟹咏》。这些诗歌,大多是为赋诗而赋诗,无论在选材、立意、造句、谋篇上都是既造作又而平庸的。
借物抒情,义兼比兴,是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唐、宋人的咏物佳作,既能摹写物象,工巧细致,又能讲求气韵,寓意深刻。
而《红》诗中的咏物诸作,又是怎样的“绝唱”呢?试看看被公子小姐们一致赞许、被评为“风流别致”的林黛玉《咏白海棠》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类的诗作,字面似乎很美,但我们稍为分析一下,便可知诗中的思想感情以至表现手法全是从古人那里挪用过来的,字熟意熟,不脱俗套。起句“半卷”、“半掩”,已显得率滑纤巧;次句“碾冰为土”,说碾碎冰块作为泥土去栽培海棠,本意是以冰清玉洁来烘染花色的洁白,可是这种设喻却未免可笑;
“偷来”二句,用宋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句式,但诗意却很幼稚,用梨花和梅花来比白海棠花,实在无谓,且“偷来”、“借得”等语,格调不高。两句只有一意,也是诗中大忌,即所谓“合掌对”。“月窟”二句,用仙人白衣的衣袂和怨女的清泪来设喻,也很平庸。收两句“娇羞默默”等语,直而无味,没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又如同题中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湘云的“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等,都是用冰、玉、雪等洁白的东西和杨贵妃、西施等美人来设喻,陈词滥调,令人生厌。
3、红楼梦诗词鉴赏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是不科学也不足信的。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中,看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兴衰,觉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在支配着,感到无可奈何,这就使他思想上染上浓厚的宿命论的色彩。
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是全部《红楼梦》描写的贾家大荣枯的一个缩影。甄士隐的出家也是对后采贾宝玉出家的一种暗示。全书开始就造成一股悲剧气氛,即使后来写到贾家烈火烹油、穿花著锦的富贵荣华时,也常常有一种悲凉的气息透出来,使人预感到*不妙。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手法。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贾雨村口吟联语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吟完那首单相思的诗后,兴犹未尽,“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及搔首对天长叹”,又吟出这联联语。
贾雨村是个利欲黛心的人,同时又才干优长,不是草包。这种人正是*社会名利场中富有竞争能力的好手。即便在穷困落魄之时,他也按掐不住勃勃的野心。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夜,他站在寂寞的葫芦庙里,对着冷月清浑,想着倾心的美人;又想到尚无出路,前程茫茫,念出这样联语,抒发自己大志难酬的情绪。这副联语恰合他的身分。这种“按头制帽”(清人张新之语)的手法,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副联语的高明处,还在于把贾雨村的“姓”和“字”自然巧妙地嵌了进去。“求善价”的“价”,谐“贾”的音;“待时飞”的“时飞”恰是贾雨村的字.
有人以为,上联的“玉”字隐指贾宝玉,隐喻宝玉后来被捕坐牢,黛玉忧忿而死,宝玉理想落空;下联的“钗”字隐指薛宝钗,隐喻宝钗安分守拙,但总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否就是如此?可以聊备一说。又有人据“钗于奁内待时飞”句说,将来贾家败落后,宝钗要落到贾雨村手里,给他做妾。这种猜测倒是很有趣,可是嫌太牵强、武断了。
4、红楼梦戏曲观后感300字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由盛转衰,其中的各各故事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女中豪杰啊!但是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剧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给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一个墓碑。
迎春大丫鬟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恋爱,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了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5、红楼梦戏曲观后感300字
自从我翻开了《红楼梦》这本书后,让我认识了她------林黛玉。
林黛玉是因为母亲生病去世,为了让她受到更好的教育,她的父亲让贾雨村把她带到了荣国府。
初到荣国府的黛玉处处留心,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走一步,怕被人笑话。
与很多人都评论黛玉小性子,心胸狭窄,有的人甚至还说黛玉喜欢讥讽、奚落别人,特别讨人厌。可我不这么认为。
黛玉父母早年去世,她的痛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她到了荣国府已经无依无靠了,她的计较和讥讽、奚落别人都是为了她心里仅剩的一点尊严,她不允许别人践踏它。
在大观园里的姐妹中,黛玉的诗是数一数二的,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她的诗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在读者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一个个痕迹,让人有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正像她写的《葬花吟》一样,“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了后让人心如刀绞,悲痛万分!
很多人都认为黛玉心胸狭窄更表现在她和宝玉的谈话,可我认为,这是因为黛玉的心太细腻了,宝玉感受不到。每次宝玉说了不该说的话,都会被黛玉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能接受的。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笑着说:“宝玉,宝玉,你好!”然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每当看到这里,我都不禁潸然泪下,每当这时我都会合上书,想把这段尘埃关住。可是,这并不能封住这阵尘埃,这阵尘埃依旧在我的回忆中旋舞、飞扬......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1th.cn/articles/54633.html